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
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
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
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卫地君子的好奇
一同开启君子文化公开课
第三章《卫国多君子》
周朝的诸侯国,不管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都是大国的纷争,无论大小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只是熟知程度不同而已。
有这么一个诸侯国,从来没有跻身强国之列,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建国时间且比秦国还要长远,这个国家就是卫国。卫国初建时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新乡和河北邯郸、邢台一部分,以及山东聊城西部一带。
建立卫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殷纣王以后,又把殷遗民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以奉行祖先的祭祀,享受诸侯的待遇。并命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分驻邶、鄘、卫佐助武庚,安抚殷民,实则是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武王驾崩,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佐成王治理天下,主管国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有二心,便联合武庚叛乱。
周公旦奉成王之命,于公元前1042年二次东征,除掉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把武庚统治的殷遗民封给康叔,是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
卫国成为屏藩周天子的重要力量
卫康叔
卫康叔遵循周公的教诲,奉行“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政策,即以商治商的方式来贯彻周礼,因此治理得非常成功,卫国也成为了屏藩周天子的一支重要力量。
卫国发展史
卫国历史人物 ·
卫武公姬和
《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称颂君子的赞歌,因曾子《大学》的引用而广为人知。
《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称颂君子的赞歌,因曾子《大学》的引用而广为人知。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卫国人作以“美武公之德”,此“武公”指卫武公姬和,他是卫国第十一任国君,周幽王时担任卿士。
犬戎破镐京后,他协助周平王平息叛乱并东迁洛邑,以为东周之始,被周平王封为公爵。《毛诗序》中特别举出了他有文采、善纳谏、严礼仪的美德,认为这是他能“入相于周”的原因。
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春秋时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人。卫国公族卫昭伯的女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她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救济难民,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
蘧伯玉
蘧伯玉(约公元前585年—前484年),名瑗,字伯玉,卫国蒲邑,即今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诸子百家之一,被称为“蘧子”,封内黄侯,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于诸侯。
端木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子贡尊师流传广泛,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吴起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人,兵家、法家兼修,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在河西地区大败秦军;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yú)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吕不韦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