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寨镇“双岗建功”县级人大代表 师伟红事迹

2019-12-25     来源:师寨镇人大
分享: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师寨镇“双岗建功”县级人大代表

师伟红事迹材料

 

师伟红老师,1998年8月参加工作,是师寨镇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原阳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从教22年以来,她一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她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得到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辅导员;区镇级优秀教师;区镇级模范班主任,所担任的数学学科多次在区级、镇级调研考试中名列前茅;优质课和课题研究多次获市、区级奖项。 且多次在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推动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她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她的自律信条。

一、积极参加学习,努力提高素质。

教育教学中锐意进取,不断超越 ,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她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她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备课时,她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她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履职,积极参加县人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依法履职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代表意识,监督意识增强了,为履行好代表职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参加活动,依法行使权力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既要参加人代会,认真审议工作报告,投好每一张票,更要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当人大代表以来,坚持入村,倾听民意,反映老百姓的需求,每次镇代表团组织的每次活动都坚持参加。视察过高铁施工站,南香山水漆厂,赵府黑米醋厂,到村里的贫困户家慰问孤寡老人,参与过村中民事调解等等。一直在努力当好人民好代表,唯恐对不起选民对她的信任。在本职工作中也毫不敢懈怠,积极完成校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组织老师听课评课,促进教学,课余时间走入学生家中,通过家访,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热爱教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祖国的强大,对他们的教育不只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是人格,思想品德教育,以德树人当为其首。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要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师老师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班集体在她细致、耐心地带领下,同学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还有一些班上的“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就可以了,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不良的改变。为此,师老师给学生分组,利用微信、晓黑板等形式,让学生每星期三的课外活动和家长联系,进行交流,汇报他们的在校情况。使得亲情不散,父母安心在外工作,孩子在家安心学习,共创美好和谐家庭。

作为代表,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民生,做群众的代言人。作为老师,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诠释着教师的内涵,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着一个教师的平凡人生。


审核人:刘渊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