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丘乡人大关于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调研总结

2020-06-02     来源:武丘乡人大代表联络站
分享:


武丘乡地处河南省长垣市东北部,距城区30公里,北与濮阳接壤,东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属黄河滩区乡。辖36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其中罗家、罗寨两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已搬迁),总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6.9万人,耕地6万亩,滩地1.8万亩,主要以林业、畜牧业、生态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状况良好。2019年元至10月份,地方级税收完成1822万元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0%以上。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黄河大堤纵横南北,大堤路、天然文岩渠右堤路连接市区和武丘全境,新菏铁路、济(济源)东(东明)高速穿境而过,东西公路包括武桑路、大桥路,南北公路为串滩路。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备,流经境内市管河道3条,乡管河道8条。以“西部发展林果种植业,东部发展沿黄观光农业,中部发展畜牧养殖业”为发展思路,已基本形成了蔬菜、林果、畜牧、沿黄观光等农业主导产业。全乡种养殖合作社累计4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优质肉牛养殖厂2家,推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10000亩。

服务业基本形成以武丘、罗圈、西角和黄寨四个点位的商业集聚市场,现有大型超市4家,信贷金融机构2家,防腐建筑商贸企业68家,中低端餐饮服务业30余家,中介服务业4家,网络服务业2家。全乡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从事建筑和防腐施工。

一、相关做法

回归人才助力基础设施建设:红门村经济能人高刚聚、高志林等乡贤,在武丘乡党委、政府和红门村“两委”的号召下 回乡投资建设家乡,以“二贤故里”为主题,全方位打造红门村,规划投资2000万元,已经投资400多万元。一年以来,村内主街道面包砖已铺设完成;墙体外立面已粉刷完毕,共计1120平方米;街道绿化已完成1630米,绿化以桂花树为主;污水站已安装到位,污水管道已铺设完成80%,共计2.25公里;四园建设已完成8处,停车场3处。

乡贤筹资捐助森林体育公园:武丘乡月牙湖森林体育公园位于串滩路后师段,规划投资1000万元,已完成主体建设,公园内包含健康跑道、公园水系、休闲广场等多个板块,其中“乡贤林”为各村经济能人踊跃捐赠,目前已捐款8万元,正在和绿化公司联系对所捐树木移栽事宜,陆续进行移栽。

中车环境打造排污管网样板工程:中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武丘乡签订农村污水治理合作协议,设计并规划投资470万元建设前师村污水处理系统。针对前师村地形地貌和居民庭院小的现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勘探、测绘、航拍,先后3次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经专家论证,确定采用MBR一体化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成本低、可扩展、可提标、处理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无人值守的特点;为确保污水处理高效运行,该公司前期对前师村进行了农户改厕工作。目前全村已完成改厕238户,占全村常住农户的90%。污水管网全部采用国标产品,覆盖全村大街小巷43条,总长度5500米。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大量高素质农民的外流,导致村“两委”工作能力的下降,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素质人才的规划统筹。   

二是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例如,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留守学生多等问题普遍。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缺乏质的提升,近年来乡村基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阶段,但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均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河南省林州市庙荒村、纸坊村提出“农村不比城市差”的口号,政府全方位参与老村拆旧与提升、新村规划与新建的一系列环节,值得我们去观摩和学习。

四是针对武丘而言,滩区迁建是我们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迁建村的基础设施如何建设是我们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迁建村如果停滞基建步伐,则会与非迁建村人居环境水平拉开距离,而加大建设力度,一旦搬迁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市里加快迁建工作的统筹规划速度,早一天确定搬迁节点。

三、意见建议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发挥在外经济能人优势,逐步形成以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社会各方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以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开展招商引资,号召群众主动参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改革带动,创新驱动。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激活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发展空间,促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统筹推进。遵照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教育为主,强化监督。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场所加强监控管理,制定严格的惩处制度,对被恶意破坏的公共基础设施能提供有力线索的村民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基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建立专项监督小组,由同级纪委对工程招标、资金使用、后期验收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体系,杜绝信息部不对称或预算不完整而形成的政策漏洞,同时引入村民监督、群众举报机制。


审核人:赵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