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情概况
红门村位于武丘乡西北部,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365户1556人,现有村“两委”成员3人,党员29人(预备党员1人);耕地面积1260亩,居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种植和务工收入,农作物以秋玉米、冬小麦为主,林地主要是杨树等速生林。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防腐建筑为主。村内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22人,2019年脱贫4户14人,未脱贫户还剩11户18人。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成效
一是组织召开乡土人才座谈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统一思想,宣传政策,动员经济能人、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积极引进社会资金,高刚聚、高志林等乡贤筹集资金400万元进行乡村振兴建设。
二是完成乡村规划编制;改厕任务已完成;主街道面包砖已铺设完成;墙体外立面已粉刷完毕,共计1120平方米;街道绿化已完成1630米,以桂花树为主要绿化树种;污水处理站已安装到位,污水管道已铺设完成80%,共计2.25公里;“四园”建设已完成8处,停车场3处。
三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村超出宅基地面积共120户,应收超占面积使用费52938.8元,已收52938.8元,完成率为100%;宅基地应退出20户5011.3平方米,已有偿退出20户5011.3平方米,完成率为100%;宅基地已腾退15户5.6亩,其中已进行验收10户4.13亩。充分利用宅改腾退的空闲院落修建花园、果园、游园、公园和停车场8处,极大地方便群众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四是以“二贤祠”文化为主题,全方位打造红门村文化景观,村西牌坊、村内壁画均以“二贤故里”为主题,传播儒家传统文化。未来将以儒家文化为载体,规划建设红门书院,将把红门村开发成为研学旅行、文化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村落。
三、工作做法、亮点
规划引领,突出特色。红门村委托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和融经汇典公司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委托天铁股份公司对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进行规划设计。以专业人才的规划设计引导村内基础设施、文化景观的建设,是乡村振兴工程品质的保障。
人才回归,助力振兴。争取在外经济能人的支持,发挥回归人才的资金优势,很大程度影响了各村乡村振兴的进程和节奏。红门村在外经济能人高刚聚、高志林等人在武丘乡党委、政府和红门村“两委”的号召下,积极回乡投资建设,投资400余万元,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为其他村树立了模范和榜样。
历史遗迹,文化传承。深挖村内二贤祠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二贤故里”主题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以传承儒家文化为载体,打造全村的发展主题,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下一步将继续紧扣“二贤故里”主题,建设村内文化景观和红门书院。
四、存在问题
一是村内废弃坑塘存量大,面积有50-60亩,整治难度较大,影响了村内环境整体形象。
二是红门书院项目目前处于前期阶段,书院及其周边配套设施的筹资、建设、运营、维护都需要专业团队的指导和参与,需要村里统筹相应的资金、人才和运作模式。
三是村内清代文物二贤祠碑刻目前并无具体保护措施,随着时间推移和气候变化,字迹已经有趋向模糊的迹象,希望文化部门提供帮助,指导我们制定保护方案。
五、下步发展方向
下一步,红门村将结合本村实际,系统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把红门村打造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农村。
围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村内中一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扩建。
常态化召开乡土人才座谈会,积极引导在外经济能人返乡创业,招聘乡村产业振兴合伙人;鼓励支持企业家、创业者、老党员、老干部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以“二贤祠”为核心,深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继续完善村内文化大院、文化小品规划建设,建设文化阵地“红门书院”,打造长垣市内首家研学旅行基地。
全面改善村容村貌,修复村内水泥道路破损,拆除村内剩余危房,合理利用村内空闲小片土地,建设停车场;重新整治河道,农民可进行自流灌溉600亩,解决农民灌溉困难;持续加大村内外道路、坑塘绿化力度,村内街道以常青树种全覆盖;合理规划整理废弃坑塘荒地建设成鱼塘,坑塘围堰种植有效经济林木,鼓励群众承包或发展集体经济养殖及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