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街道的区人大代表为民服务方式专题调研

2025-10-16     来源:人大街道工委
分享:

      一、驻街道区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根基

      区人大代表是区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构成,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涵盖社会各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而驻街道的区人大代表,扎根于街道办事处辖区,其职责清晰明确:一方面,需密切联系选民,常态化走访社区、深入居民家中,倾听民众心声,收集并反映选民的意见与诉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相关议案与报告,提出关乎街道发展及居民利益的议案与建议,同时对政府工作实施监督,促使各项政策举措能精准回应群众需求,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坚实纽带。

      二、实地走访中的为民服务典型范例

    (一)问题初现与发现

      在近期的实地走访中,梅溪街道新西社区的老旧小区调研情况令人关注。2025年,人大街道工委开展“敲门行动”时发现,辖区内多个老旧小区因建成年限久远,楼道窗户普遍存在木框老化、玻璃碎裂、窗框锈蚀等问题。每至雨雪天气,雨水顺着缝隙渗入楼道,致使地面湿滑,居民出行极易摔跤;冬季时,寒风透过破损窗户灌入楼道,楼道温度大幅降低,严重影响居民日常通行,居民生活受到较大困扰。尽管居民多次反馈,但由于老旧小区缺乏维修资金,且协调各方难度较大,该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二)协同发力解决难题

      面对这一民生困境,人大街道工委迅速行动,梳理出问题清单,并主动对接辖区内的区人大代表杨全宁等。区人大代表们积极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其一,发挥资源整合能力,牵头筹集资金,为解决窗户更换问题提供资金保障;其二,加强沟通协调,与街道、社区及施工单位多次沟通,明确窗户材质选用、尺寸测量标准以及施工安全规范等细节,确保更换工作既贴合居民实际需求,又符合安全标准。在施工过程中,街道工委安排专人全程跟进项目进度,区人大代表也屡次亲临现场查看施工情况,听取居民意见,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施工细节。经过10余天的有序施工,成功完成3个小区破损窗户的更换。

    (三)成效彰显与居民认可

      如今,崭新的窗户安装完毕,不仅有效解决了漏风渗水问题,还让老旧楼道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居民王阿姨称赞道:“以前窗户漏风又透雨,现在新窗户装上,既严实又亮堂,心里暖乎乎的。”“街道搭台、代表出力,最终受益的是咱们老百姓”成为居民们的普遍心声,这充分彰显了驻街道区人大代表协同履职为群众办实事的显著成效。

      三、驻街道区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规律性结论

      从诸多类似案例中可总结出规律性结论。首先,密切联系群众是基础,通过常态化的走访调研,如“敲门行动”等,主动深入基层,精准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能第一时间获取真实有效的民意。其次,协同合作是关键,驻街道区人大代表需与街道工委、社区等多方紧密协作,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民生实事的解决。再者,注重过程把控是保障,在项目实施的全流程中,代表们积极参与,从前期方案商讨到中期施工跟进,再到后期效果评估,均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切实惠及群众。

      四、微观操作层面的建议

    (一)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

      要求驻街道区人大代表定期深入所负责的街道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建立固定的走访周期,如每月至少开展1次走访活动,确保能及时、全面地掌握群众的最新需求,使代表能始终贴近群众生活。

    (二)加强代表间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定期组织驻街道区人大代表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分享在为民服务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与有效做法。同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让代表们能够相互借鉴资源,如在资金筹集、信息渠道等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案以及推动的民生项目,建立跟踪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与监督流程,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代表和相关责任部门,促使相关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为民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四)强化代表培训与学习

      定期组织驻街道区人大代表参加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协调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升代表在各方面的能力,使代表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驻街道的区人大代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协同合作、注重过程把控等方式,切实解决了众多居民的实际问题。未来,通过完善微观操作层面的机制与举措,能进一步提升驻街道区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水平,让街道社区治理更具温度与力度,真正实现区人大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张瑞华)


审核人: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