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卧龙区梅溪街道八一社区积极探索破解养老难题有效路径,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人大协商、多方参与、医养结合”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民生愿景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 建强“桥头堡”,让社区养老有抓手 社区党支部、人大代表联络室将建强老年人协会作为做优养老服务的支点,由社区党支部牵头,广泛吸纳人大代表、老党员、老干部、低龄健康老人、社区医生、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及热心志愿者参与,建立“需求排查—资源对接—服务落地—质量监督”的闭环工作机制。今年75岁的南阳纺织集团退休职工张大爷作为协会骨干深有感触:“我退休后一直想为社区做点事,加入协会后,每周参与走访,帮邻居解决实际困难,感觉生活更有意义了。” “桥头堡”作用显著。协会成员每周入户走访,聚焦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群体,详细记录健康状况与核心需求,建立覆盖全社区的老年人动态需求档案,确保服务精准有效。 协会成为资源整合的“调度中心”。主动对接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养老机构、物业及第三方服务商,建立“协会+医护+志愿者”联动机制,收集老人对服务的意见建议,反馈至相关部门优化调整,为养老服务精准落地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已覆盖老年人200余人,服务覆盖率达88%。 做实“六助”服务,让社区养老有保障 “社区的助餐服务太贴心了,不仅饭菜合口味,还能送到家里来。前几天我摔了一跤,多亏了社区的应急响应,医生很快就上门了。”独居老人王奶奶对此赞不绝口。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核心需求,社区整合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机构、专业服务组织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系统化推进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六助”服务,覆盖全面,响应及时,目前已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 在生活照料方面,社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营养配餐、安全助浴等基础服务,并通过志愿者与专业机构将助餐、助洁服务延伸至居民家中。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建立辅具租赁点,联动物业与志愿者提供出行协助,解决老人临时出行困难。 在医养结合方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提供血压、血糖免费监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分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人提供上门随访、用药调整指导;同时携手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团队,深入居民家中进行精准化义诊服务,真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守护在家门”。 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紧急联系人制度和“15分钟应急响应圈”,联动物业、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为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安全保障,及时应对各类突发状况,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 拓展“特色”场景,让社区养老有内涵 社区着力拓展精神文化与生活便利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 精神文化服务激活银龄活力。社区以“党建红”引领“养老暖”,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老党员“现身说法”,讲述国家发展与社区变迁,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国庆假期期间,开展“国庆送健康·文艺进家门”活动,热情奔放的二胡独奏《四十八板》点燃节日氛围,南阳市说唱团志愿者演绎的舞蹈《祖国之恋》赢得阵阵掌声,寓教于乐的相声巧妙融入政策宣传,引得满堂喝彩。这类活动已成为拉近党群距离、凝聚人心的“红色纽带”,让党的关怀在欢歌笑语中深植民心。参与活动的刘阿姨兴奋地说:“好久没这么开心了!既能看节目,还能检查身体,社区真是把服务做到了我们心坎上。” 便民服务体系完善周到。社区还提供日间托管服务,由专业人员在日间照料中心负责照料,有效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同时开展各类便民代办服务,对接第三方机构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代购、代缴费、协助线上操作等,彻底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社区开展“国庆送健康·文艺进家门”活动 (供稿:张瑞华、陈彦蓉、孙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