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垛中间掏洞装筒、架风扇散热,这是群众在阴雨天气里摸索出的好办法!”10月10日,在浚县卫贤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内,市人大代表辛文喜手持民情记录本,认真记录着村党支部书记们分享的玉米霉变应对妙招,聚焦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一场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的办实事活动正在扎实推进。
当前,卫贤镇8.9万亩耕地中,7.5万亩玉米正遭遇“收储两难”的困境。县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孙世英介绍,受连日阴雨天气影响,全镇近1.5万亩玉米农业机械难以作业,农户只能依靠人工抢收。且已收部分玉米因缺乏晾晒已有霉变趋势。与此同时,主干道晾晒粮食影响交通安全、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等问题,也让农户们忧心忡忡。
面对1万多亩未收玉米的紧急情况,市人大代表辛文喜与卫贤镇镇村干部共同制定“人机协同、分片推进”方案,组织由多名人大代表参与的党员先锋队,深入田间地头,协助村里的老弱农户开展人工抢收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农户们解燃眉之急。
“群众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当听到孟凡强等村党支部书记提出“玉米垛掏洞装圆筒、架风扇散热”的自救方案时,辛文喜对这一办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当即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要求镇农业部门第一时间整理这些“民间智慧”,并通过“党员先锋队”体系推广至全镇,让好经验惠及更多农户,助力大家解决玉米霉变难题。
针对农户普遍担忧的小麦播种推迟问题,辛文喜当场联系农技专家,及时获取专业指导,明确“地湿无晚麦,把握播种量、深度、种子包衣三点可保丰收”的科学结论,为农户吃下“定心丸”。而对于主干道晾晒粮食这一问题,他牵头确定了“宣传劝导+资源协调”的双重解决思路:一方面,镇村干部入村开展宣传劝导工作,向农户讲解主干道晾晒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镇政府积极与周边地区的粮食烘干企业和设施运营方沟通联系,及时为农户提供烘干设施的位置、联系方式和收费标准等信息,有效减少了主干道晾晒现象的发生。
在此次人大代表联络站活动中,民生关切不止于农业生产。卫贤一中教师宋玉英聚焦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提出了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建议。该建议得到现场快速响应,卫贤镇中心学校当场表示,将立即汇总辖区内有心理疏导需求的留守青少年信息,通过镇村联合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裴营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彬还就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顾虑进行了反映,辛文喜当场回应,将尽力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农村的问题要到农村找答案,群众的难题要靠群众来破解,这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根本遵循。”辛文喜在活动中明确提出了人大代表四项履职要求:切实履职尽责,把代表职责扛在肩上;广泛征求民意,把群众声音记在心里;加强学习提升,把履职能力抓在手上;主动发挥作用,把民生实事落在实处。这四项要求不仅为镇域内人大代表履职划定了清晰的行动坐标,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有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从联络站内记录民情的笔尖,到田间地头协调抢收的脚步;从推动心理辅导落地的督办,到牵头制定长效制度的调研——卫贤镇人大代表们正以“身入”更“心入”的履职姿态,将《代表法》的条文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效。
“代表联络站不是‘终点站’,而是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始发站’。”辛文喜的这句话,既是对自身履职的精准定位,更是对镇村人大代表群体的有力号召。他表示,唯有始终把履职根脉扎在群众中间,把民生诉求扛在履职肩上,才能让民主实践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代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