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防范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保障群众出行安全,近期,习城乡人大聚焦辖区道路安全痛点难点,以“监督推动+主动作为”双措并举,牵头组织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隐患专项治理,通过推动增设交通设施、强化隐患排查整改,全力筑牢乡村道路安全屏障,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一、“监督+协调”双发力,推动“看得见”的警示落地
针对农村道路路口多、视线受阻、农用车与电动车混行频繁等安全隐患,习城乡人大主动调研走访,广泛收集群众关于道路安全的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向乡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监督建议。在人大的推动协调下,辖区重点路段已完成8套交通安全警示设施安装:蓝底黄纹警示标志清晰标注“前方路口减速慢行”,红蓝爆闪灯昼夜交替闪烁,从视觉层面强化安全提醒,帮助过往司机提前预判路况、主动减速让行,有效降低路口通行风险。
二、“督办+落实”齐推进,筑牢“摸得着”的防护屏障
为解决农村关键路口车速过快、易引发碰撞事故的问题,习城乡人大将“增设物理减速设施”纳入重点监督事项,通过实地督查、专题座谈等方式,督促乡政府加快落实减速带铺设工作。目前,已在辖区学校周边、村口、交叉路口等关键位置,完成6条黄黑相间减速带的铺设任务。通过物理缓冲强制车辆降低行驶速度,从源头减少因车速过快导致的交通事故,为群众出行筑起“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防线。
三、“排查+长效”同发力,织牢“常态化”的安全网络
习城乡人大坚持“隐患早发现、早治理”原则,牵头组织人大代表、乡政府工作人员、村“两委”干部成立道路隐患排查小组,定期对辖区急弯、陡坡、村口、临水路段等重点区域开展动态排查,建立“隐患排查—问题交办—整改销号”闭环工作机制。在汛期“路面体检”专项排查行动中,排查小组共发现雨水冲刷形成的路面空洞20余处,人大第一时间将问题清单交办至乡政府,全程跟踪整改进度,确保所有空洞均已完成填埋修复。通过“人大监督+硬件补漏+动态清零”的工作模式,推动农村道路安全治理从“突击整治”向“长效守护”转变,持续织密织牢乡村道路安全防护网,切实守护群众平安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