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广大退役军人褪去戎装不改本色,以忠诚与担当书写新荣光。他们褪去戎装不改本色,带着军营里淬炼的忠诚与担当,扎进乡土、扑向振兴,用“冲锋在前”的姿态续写着对人民的承诺。新镇镇侯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强7月30日作为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参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讲好退役军人故事·汇聚奋进力量”宣讲活动,他用老兵的执着与闯劲,讲述带领乡亲们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故事。
我叫李金强,是县人大代表、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996年12月参军入伍服役于山东省荣城市,2001年12月复员到新镇参加工作至今。自2020年11月,当选为侯村党支部书记,在部队里,我学会了"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回到村里,这身军装的底色始终提醒我:咱是党员,就得为乡亲们谋好日子。今天,我就讲讲咱侯村从"空心村"到"示范村"的蜕变,讲讲咱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里的那股子拼劲。
一、军装在身是战士,卸甲归田是先锋
刚回村时,侯村土地零散、产业空白,环境脏乱差,村民们吃完饭连个转悠的地方都没有。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要走高质量发展路,就得先搞活经济。在镇党委带领下,我们到山东寿光取经,定下发展韭菜育苗基地的路子。
"这方向要是错了,我一人承担!"我拍着退伍证立誓。党员带头,30亩地、10座大棚的韭菜基地很快建成。今年5月,村集体90亩地入股扩种,党员突击队开了6场院落恳谈会,带头认购70%股权,1天就募集20万元,构建起"村集体+党员+群众"利益共同体。如今基地带动30多人就业,年增集体收入3万多,60岁的侯伯伯总说:"金强,跟着你干,心里踏实!"
二、组织强则治理强,老兵带队聚合力
部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乡村治理也是这个理。侯村搞"高效能治理",靠的就是镇党委指导的"1+4+N"架构——党支部当核心,四支队伍当骨干,全村人拧成一股绳。
我这老兵带头,党员突击队先扛旗。不管是防汛救灾还是拆违清障,咱永远是"排头兵"。21年暴雨冲垮了河堤,我带着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队扛着沙袋堵缺口,有个年轻队员脚被扎破了,愣是咬着牙不后退。现在咱突击队有了临时党小组,大事小情党员先上,乡亲们都说:"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党员,就像看到了解放军!"
巾帼志愿队的大姐们也不含糊。让她们管村里的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王大姐原来是村里的"吵架王",加入队伍后成了"和事佬",她说:"金强书记信任咱,咱就得干出样子!"青年先锋队搞"导师帮带",夕阳红议事队开"银发调解室",连90岁的老党员都拄着拐杖来开会。去年村里评"文明家庭",谁家上榜谁家光荣,村风民风硬是变了个样。
三、守着初心谋发展,老兵不打"退堂鼓"
咱退役军人说话直:发展得让乡亲们得实惠。让土地生金、资源变宝。看到村里姑娘们外出打工不容易,去淇县跑了好几趟,看他们的新亚服装厂,与他们交流合作学习最后把新亚服装厂引进我们村。2100平米的厂房建起来那天,100多个姐妹穿上工服的样子,比过年还热闹。现在她们每月能挣3000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给家里添收入,这就是咱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废坑塘原来臭烘烘的,我带人清淤、种树、盖凉亭,打造成"荷香别院"。有老板来租地时,我说:"租金可以少,但得优先用咱村的人。"现在这农家院每年给集体添1.5万,还带动几户人家开起了小卖部。加上平菇养殖、民众包装这些项目,2024年集体收入到了42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最让我骄傲的是老年食堂。有次走访看到独居老人吃冷饭,我心里发酸,就想怎么样也得有个老年食堂,让老年人吃上热乎饭,在上级党委的支持帮助下,24年10月老年食堂建成且正式开放现在独居老人们每天吃上热菜热饭,志愿者们有时候忙完也可以直接吃上饭了。
四、老兵新传续荣光,乡村振兴再出发
有了硬实力,软文化也不能丢,集体经济上去了,还要让村民们居住在干净整洁的村子,让人们闲了有地方转悠,于是该拆的拆、残垣断壁全拆、违建全拆、废弃猪圈羊圈全拆,刚开始大家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这么折腾,现在大家一出门就能去图书馆、村使馆、九流渡添仓文化馆、农耕博物馆、棋牌室、老年康复中心,1000多棵绿树绕村转,2000平米的墙绘把村子扮成了画廊。每周一的"全民清洁日",男女老少齐动手,连三岁娃娃都知道"垃圾要进桶"。这都是咱"承诺制+路长制+清洁日"的功劳,党员积分卡上记着账,谁干得多谁光荣!
九流渡添仓文化、农耕博物馆这些"宝贝",现在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外来参观的人们都说我们村建成了梦里的样子。
其实我知道,侯村的变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好政策,是党员群众的齐努力,更是咱退役军人"不服输、能打赢"的劲头在支撑。军装虽脱,军魂永驻。作为一名老兵、一名支书,我敢说: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咱退役军人永远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只要乡亲们需要,退役军人就永远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