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期间郑培旭代表到社区群众家做搬迁工作

2025-08-11     来源:工作动态
分享:

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2025年8月9日郑营社区群众董加才在包保责任人的多次沟通下始终不愿意搬离目前居住的地方,坚信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这时候人大代表郑培旭、街道组织委员董予东亲自到群众家中进行劝说,郑培旭代表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用耐心、真心和细心做通思想工作,既讲清利害又解决顾虑,推动群众主动配合避险。 

郑培旭细致了解群众不愿搬迁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故土难离”,担心房屋、财物受损;主要的还是对汛情严重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通过倾听诉求,找准思想症结,避免“一刀切”式劝说;并给群众算清“三本账”,讲透避险必要性。

1.安全账:结合当地历史汛情案例、当前气象预警和地质灾害风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小隐患可能酿成大危险”,强调“人在一切才有希望”。

2.利弊账:告知政府对转移群众的安置保障政策(如临时住所、物资供应、财产看护等),对比“搬迁避险”与“滞留遇险”的后果,让群众明白“主动转移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3.责任账:解释防汛避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既是对个人家庭负责,也是对邻里和村庄安全负责,引导群众跳出“小家”看“大家”。

街道组织委员董予东对董加才群众的具体顾虑逐一回应:对担心财物安全的,协调村干部、志愿者帮忙转移贵重物品并登记看护;对安置点条件有顾虑的,邀请群众提前到安置点查看,介绍医疗、餐饮等保障措施,消除“住不好”的担忧。通过解决“后顾之忧”,让群众感受到“搬迁不是添麻烦,而是受保护”。

发挥人大代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邀请已搬迁的群众分享感受,借助熟人社会的信任纽带减少抵触情绪。对情绪激动的群众,先共情再引导,避免“硬碰硬”,让群众感受到“代表是来帮我们的,不是来催我们的”。

通过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之以难”的工作,人大代表既守住了防汛安全的底线,也让群众在理解中主动配合,真正把“要我搬”变成“我要搬”,筑牢防汛避险的群众基础。


审核人:单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