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张湾社区,即将退休的支部书记仝允杰有个特别的 "头衔"—— 群众口中的 "收尾书记"。这位深耕基层三十余年的老党员,同时肩负着县人大代表的使命,在退休前的最后几年里,用 "支部书记" 的担当啃下征地拆迁硬骨头,以 "人大代表" 的初心架起政企民连心桥,让偏远社区通了大路、引了产业、富了群众,用实干为自己的基层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诠释了基层人大代表 "为民代言、为民谋福" 的深刻内涵。
一、以代表敏锐察民需,让 "断头路" 变成 "民心路"
"南张湾的穷,根在路不通。" 这是仝允杰当选县人大代表后,在民情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彼时的南张湾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是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孩子上学要绕三公里远路。
作为人大代表,他带着这份调研结果走进县人代会会场,连续两年提交《关于打通澧水路东段、破解南张湾社区出行难的建议》。建议中不仅附有详细的路况照片、群众签名诉求,更附上了他实地测算的 "经济账":"通路后社区农产品运输成本可降低 40%,周边三个村 2000 余名群众直接受益。" 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最终被纳入全县民生实事项目清单。
项目启动后,征地拆迁成了第一道坎。有位老人因祖宅位于规划红线内,情绪激动地说:"这房子住了三代人,说拆就拆?" 仝允杰白天以支部书记身份带着党员上门讲政策、算长远账,晚上以人大代表身份坐在老人炕头拉家常、忆往昔苦。他指着地图说:"您看,路通了,孙子上学能少走 20 分钟,将来门口开超市、办工厂,日子能不比现在强?" 连续 15 天的耐心沟通,老人终于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如今,宽敞的澧水路东段贯穿社区,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沿街商铺开了 20 多家。居民李大姐笑着说:"以前卖菜得骑三轮车晃悠两小时,现在骑电动车 10 分钟到县城,这路真是修到了咱心坎上!" 而这条路上的每一盏路灯、每一处公交站点,都凝结着仝允杰作为代表的细致 —— 他在施工期间三次组织群众座谈会,将 "增设老年候车亭"" 降低路口坡度 "等 12 条建议融入施工方案,让道路不仅" 通 "更" 暖 "。
二、以书记担当促发展,让 "产业园" 变成 "致富源"
"路通了,还得有产业,不然群众守着新房子还是富不起来。" 在一次人大代表小组活动中,仝允杰的发言道出了基层发展的关键。当艾礼富传感器产业园项目意向落户辖区的消息传来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绝佳机遇。
项目征地涉及 87 户群众的承包地,部分农户担心 "失地后没保障",抵触情绪强烈。仝允杰创新成立 "代表 + 党员" 双调解队,自己带头包联最 "难啃" 的 10 户。他带着县人社局的就业政策宣传单,给群众算 "三本账":土地流转每年有固定租金,园区务工每月有稳定收入,配套服务业有创业机会。为打消顾虑,他还协调企业承诺 "优先录用本地村民",并组织 20 名群众代表到外地同类企业参观,亲眼见、亲耳听 "产业兴则百姓富" 的生动案例。
作为人大代表,他不仅关注征地进度,更紧盯项目落地后的民生效益。在一次调研中,他发现园区周边缺乏餐饮、住宿等配套,立即提交《关于完善产业园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规划建设便民服务区,带动 12 户社区群众开起了餐馆、超市。目前,产业园已吸纳 300 余名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 4000 元,曾经的 "留守妇女" 成了 "产业工人","闲置劳动力" 变身 "创业老板"。
"仝书记常说,代表不只是举举手、发发言,得让群众真真切切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社区副主任回忆,为解决园区职工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仝允杰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设 "四点半课堂",组织退休教师志愿者提供托管服务,这一举措被企业负责人称为 "最暖心的配套"。
三、以初心本色守基层,让 "夕阳红" 映照着 "新期盼"
再过半年,仝允杰就要正式退休了,但他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去产业园查看二期工程征地情况,下午接待反映社保问题的群众,晚上整理准备提交的代表建议。有人劝他 "歇歇脚",他却说:"只要还当着书记、还是代表,群众的事就不能等。"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磨得卷边的《人大代表履职手册》,里面记录着近三年来的履职轨迹:提交建议 17 件,参与调研 23 次,接待群众来访 126 人次,协调解决 "小区物业纠纷"" 农田灌溉设施维修 " 等民生小事 78 件。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串联起一位基层代表对群众的深情。
今年年初,他在社区走访时发现,部分老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享受线上医保缴费、养老金认证等服务。为此,他在县人代会上提出《关于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智能化服务帮扶的建议》,推动民政部门在社区设立 "助老服务站",组织青年党员定期开展 "一对一" 教学。"现在我也会用手机查养老金了,仝代表真是把咱老人的事放在心上。"72 岁的仝大爷说。
从 "出行难" 到 "路路通",从 "守着土地愁" 到 "家门口就业忙",南张湾社区的蜕变,是仝允杰用双重身份践行使命的生动注脚。在全市,像他这样的基层支部书记人大代表还有很多,他们扎根泥土、心系群众,把 "代表证" 当 "连心证",把 "党支部" 建在 "民需处",用行动证明:人大代表的力量,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基层干部的价值,不在于任期长短,而在于是否为一方百姓留下实实在在的幸福。
如今,南张湾社区的新蓝图正在铺展,而仝允杰依然忙碌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他说:"退休不是终点,只要群众需要,我这个 ' 代表 ' 就永远在岗。" 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基层人大代表最动人的初心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