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既是引领发展的支部书记,又是为民发声的人大代表。兴唐街道段湾社区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段太进,便是其中的优秀典范。在段湾社区棚户区改造的民生战场上,他以 "支部书记" 的责任担当筑牢战斗堡垒,以 "人大代表" 的履职初心架起连心桥梁,用实干与奉献诠释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的铮铮誓言。
一、以代表之责聚民意,让建言献策扎根泥土
"棚户区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要把群众的 ' 急难愁盼 ' 写进规划里。" 这是段太进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县人大代表,他深知 "建言献策" 不是坐在办公室里 "拍脑袋",而是要迈开双腿走进群众家。
在段湾社区棚改项目启动之初,他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3 个月内收集到 "回迁房面积配比"" 老年活动设施配套 ""周边学校就医距离" 等 8 大类 46 条意见。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 "希望保留社区原有老树景观" 的诉求,他在县人代会上提交《关于在棚改项目中保留乡村记忆符号的建议》,推动设计单位修改方案,将 32 棵老树纳入景观规划,让 "乡愁" 与新居共存。
从 "纸面建议" 到 "落地成效",他始终紧盯项目进展。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施工方存在 "压缩绿化面积" 的倾向,他立即以代表身份联系住建部门,推动召开现场协调会,最终确保社区绿化率达标 35%。"代表的建议不是 ' 一次性提案 ',要像钉钉子一样跟进到底。" 这种较真精神,让群众的呼声真正转化为项目建设的细节。
二、以书记之责强堡垒,让攻坚克难彰显担当
棚改工作被称为 "天下第一难",征地拆迁更是难中之难。作为社区支部书记,段太进把党支部建在项目工地上,成立 "棚改攻坚临时党小组",带领党员干部啃下一个个 "硬骨头"。
有两户群众因历史宅基地纠纷迟迟不愿签约,他连续 12 天上门调解,白天讲政策、算经济账,晚上拉家常、解心结,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面对施工中出现的 "邻里地界争议"" 临时通道堵塞 "等问题,他创新建立" 党员责任区 " 制度,让党员带头化解矛盾,累计协调解决各类纠纷 23 起,确保项目如期推进。
"既要赶进度,更要保质量。" 他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 "质量监督队",每周三次巡查工地,对建材规格、施工工艺等全程监督。当发现某楼栋阳台栏杆焊接不达标时,他当即要求停工整改,直到复检合格才允许继续施工。"群众把一辈子积蓄押在新房上,我们必须守住质量底线。" 这份坚守,让棚改项目不仅有 "速度",更有 "温度"。
三、以初心之诺惠民生,让幸福答卷写满期盼
金秋十月,段湾社区棚改项目即将迎来分房时刻。在社区公示栏前,居民们围着分房方案图讨论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段太进和同事们近三年的不懈付出。
为了让分房过程公开透明,他创新推行 "代表全程监督 + 群众现场监督" 模式,邀请县人大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监督组,从房源编号、抽签流程到结果公示全程参与。针对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调优先选房,并组织党员志愿者提供 "搬家帮扶"" 装修指导 " 等后续服务。
"从土坯房到电梯楼,不光是房子变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居民段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如今,社区配套的幼儿园、便民超市、健身广场已基本建成,一条连接主干道的新路即将通车。这些变化,正是段太进们用 "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民需" 的生动注脚。
从段湾社区的棚改现场放眼全县,像段太进这样的基层支部书记人大代表还有很多。他们扎根泥土,把 "支部书记" 的使命与 "人大代表" 的职责拧成一股绳,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播种希望,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在服务群众的点滴中传递温暖。他们用双重身份的担当,书写着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时代答卷,成为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