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波,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人,2002年当选罗家村村主任,2014年当选为罗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至今。他先后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带领的罗家村先后获得省先进基层党校、三门峡市五星标兵农村党支部、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镇、市级引进优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市级十佳村(居)、镇全面工作红旗村等荣誉。
一、团结带领群众。创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王登波始终把经济体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近年来,罗家村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为指导精神,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一)整合资源,成立合作社。
创建合作社“一社N部”,引领合作发展。他针对农户分散、资金闲散、土地撂荒、房宅闲置等制约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坚持党支部牵头,建立合作社“一社N部”,通过信用合作整合闲散资金,通过土地合作整合撂荒土地,通过房宅合作整合闲置资产,通过机械服务整合全村农机,实现了积沙成塔、联合发展、合作共赢。目前,罗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入股社员380余户,集体入股资金150余万元,土地入股社员200余户1400余亩,农业机械上整合了挖掘机、叉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除草机、烘干塔等,设备齐全,满足村民需求外还能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截至2023年,村民已连续七年领到分红,累计分红近270万元,2024年预计分红103万元。在他的率先垂范带动下,充分调动了村组干部及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拓展产业链条,促进扩岗增容
依托弘峪生态养牛场,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产前服务,流转撂荒地600亩,解决青储饲料在地化种植;产中整合,组织所有养殖户,对现存栏1000余头肉牛“统购统销”、团购议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产后增值,筹备建设牛粪、鸡粪有机堆肥厂,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目前,劳务合作部已稳定签约村内闲置劳力63人,单人年收入达5万元。下一步,他计划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种植为养殖提供补充饲料,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源的良性循环,扩充工作岗位,继续解决村内及周边地区劳力就业。
二、积极服务群众。着力兴办实事,切实解决民生难题。村级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以后,王登波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村百姓的人居环境和生活幸福质量。
自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70余万元资金铺设柏油村庄主路及周边巷道2000余米,并安装升级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出行。投入8万元,平整土地700亩,美化环境,方便群众集中耕种。在了解到村民因为需要在家照顾老人,不能出去工作,为解决养老问题,他提议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并先后投入50万元升级改造养老场所。目前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合作社的资金贷款支持下,该村正在新建家庭式养老院一处,建成后可容纳20人居住。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里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开展篮球比赛、广场舞比赛、儿童娱乐、综艺演出等项目,从而使罗家村的群众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物质文化得到保障。
三、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同频共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群众有所呼,代表有所应。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王登波在本职工作以外多了一份社会责任。通过走访调研,他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构建罗家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理念, 形成了以“孝亲文化、生态农业、农民合作”三位一体的长远规划。
在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的指导下,豫西第一家乡村书院“弘农书院”于2013年4月在罗家村成立,并设立教授工作站。书院建成后,通过重塑乡村传统文化、组建新型经济组织、培育在地新型农民、开展学生耕读实践,吸引了一批大学生与村民深深扎根农村基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创作了三句半《新农人、新生活》、诗歌《乡村与弘农》《致三农》、戏剧《弘农儿女》等一批传承并弘扬“孝亲、生态、和合”优秀文化的乡村文化作品。正月二十三是罗家村的响山文化节,每年利用这一天举办道德模范评先表彰会,评选奖励一批“优秀村组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激活乡村文化,弘扬时代正能量,确保乡村治理正确方向。通过意见建议、社情民意和其它途径对上反映,他提出“村BA赛事经济”,专业事情专人做。在全镇范围内举办镇级篮球联赛,全力擦亮篮球之乡金名片等建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支部书记的王登波,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干这个工作,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感觉为大家服务很有意义”。他期望罗家村人都能家庭和谐、身体健康、生活富裕,且能内循环、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他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