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具堵了院门,旧家具占了巷道!”“路边杂草半人高,蚊虫追着娃娃咬!”——楚旺镇人大代表走访时,村民的抱怨成了监督靶心。镇人大将监督锋芒对准房前屋后杂物与街道杂草这两道“环境疤”,用精准监督撬动方寸之地的民生变革。
一、监督扎进泥土里
痛点测绘:代表对堤上村7处杂物堆放点测绘定位,标注街道杂草密集区,建立“周记录、月比对”台账。
现场破题:暗访发现西北片区3处废旧农机占用消防通道,当场组织清理;推动村内设立集中储物区,废旧家具“入院入棚”。
数据说话:整治后道路拓宽率达100%,100%商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杂物乱堆投诉下降68%。
二、机制建在民心上
闭环票决:代表票决“十大整治清单”,将“杂草清理频次”“杂物回收点建设”纳入政府承诺,季度“红黑榜”公示进度。
草变资源:推动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回收用于发电、畜牧饲料等绿色环保能源,杂草垃圾减量40%。
群众验效: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村民现场给杂草清理评分,倒逼建立村级管护队。
三、根系深扎沃土中
监督之力穿透砖瓦缝隙:
堤上村利用清理后的街边空地建起“口袋花园”,种植海棠、樱花树30棵,既抑杂草又增收入;
王韩村推行“管家”制度,由老党员分片监督杂物堆放,解决村民停车难问题。
小院杂物连民心,三尺杂草见真章。当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杂草丛生的巷道,用双手整理每一处堆满杂物的院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系便深扎进民生的沃土,在方寸之地长出治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