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镇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调研活动

2025-05-20     来源:大周镇
分享:

1.jpeg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我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5月16日上午,镇人大主席范丹蕾同志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我镇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重点围绕水源保护、供水设施建设、管网覆盖、水质监测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重点深入走访了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参与调研的代表共12人,覆盖农业、环保、规划等领域,确保调研结果科学全面。

二、我镇城乡供水工作主要成效   

1. 供水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新建、改造供水管网50公里,淘汰老旧铸铁管道,采用PE管材降低漏损率至8%以下。自来水厂完成智能化改造,新增絮凝沉淀、紫外线消毒等工艺,出水水质达标率100%。  

2. 管理机制不断优化

 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模式,由镇自来水厂统一运营维护,实现“同网同质同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网老化与漏损问题并存  

镇区部分管网建于上世纪90年代,锈蚀、爆管频发;农村管网布局分散,维护成本高。

2. 水质监测体系不健全

村级末梢水检测频次不足,部分群众反映雨季水质浑浊;智能化监测设备覆盖率较低,数据实时传输存在滞后。  

3. 资金与长效管护短板

供水设施改造资金依赖上级拨款,镇级配套压力大;部分村管护责任未压实,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四、代表意见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调研组结合群众诉求与先进地区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筹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快编制《全镇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推动佛耳岗水库与双洎河联调联供,构建“多源互济”的水网格局。  

 (二)提质增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省级农村供水专项资金,优先改造镇区老旧管网,推广智能水表应用,力争漏损率降至5%以下。  

(三)科技赋能,健全水质监管体系

1. 建立“镇-村-户”三级水质监测网络,每月对末梢水开展指标检测,结果通过微信群公示。  

2. 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关键节点安装浊度、余氯在线监测设备,实现数据“一屏统管”。  

(四)多方联动,完善长效保障机制  

1. 探索“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用户付费”的可持续运营模式,设立供水设施维护专项基金。  

2. 将供水管理纳入村级考核,培训专职管水员,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  

(五)宣传引导,提升节水护水意识

1. 开展“节水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广节水器具,对农业灌溉实施阶梯水价。  

2. 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群众意见,定期组织供水开放日,增强公众参与度。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本。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镇人大将持续跟踪监督本次调研成果转化,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确保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审核人:胡妍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