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先锋”到“民意代言人”—记市人大代表、唐河县苍台镇后陈排湾村委委员 杨金枝

2025-07-14     来源:苍台镇人大办
分享:

在唐河县苍台镇后陈排湾村,杨金枝这位曾因残疾与贫困深陷困境的农村女性,不仅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脱贫带头人、再到扶贫干部的“三级跳”,更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将田间地头的呼声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实行动。她的故事,是脱贫攻坚与基层民主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她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一、逆境突围,从贫困户到脱贫先锋

2012年,拖着一条自幼残疾的右腿,屡屡被求职单位以“形象不佳”、“行动不便”为由拒之门外的杨金枝,从城市回到农村,把自己嫁到了邻村。这一年,她22岁,距离大学毕业还有半年。2016年,身患残疾的婆婆突发重病,花光了全家积蓄,还欠下了数万元的外债。杨金枝和丈夫不分日夜地种地、打工,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家庭。

2016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刮到后陈排湾村,杨金枝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低保救助、教育补贴、医疗报销、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相继落地,量身定制“造血式”帮扶计划,缓解了她的家庭压力。然而,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杨金枝曾彻夜难眠:“不能一辈子靠救济,必须自己站起来!”

于是,她报名参加了县里的针织技能培训,凭借大学文化基础和刻苦钻研,她迅速掌握了就业技能,建议村委建立了扶贫车间。2018年,她带领19名贫困妇女投入针织加工,当年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脱贫后的杨金枝并未止步,她推动村里引进白参菌种植项目,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56户贫困户参与,户均年增收8000元。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空白,更让后陈排湾村成为苍台镇产业扶贫的标杆。

她的坚韧与付出赢得了广泛赞誉。201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村委委员,担任村扶贫专干。2020年,她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同年,她的事迹被广泛报道,成为激励无数人奋发向上的活教材。2022年,她光荣当选南阳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身份的叠加转变,让她深感肩上责任千钧:“过去我是政策的受益者,现在我要做政策的推动者和民意的传递者。”

二、心系民生,从脱贫先锋到群众贴心人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更深沉的责任。杨金枝深知,医保、教育、就业等党的惠民政策,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她将代表联络站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代表选民四联系”记录本从不离身,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各户的困难和诉求。

教育帮扶“一个都不能少”。她推动建立助学帮扶台账,对困难学生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到初中生小李家境突变面临辍学,她第一时间上门安抚,详细讲解政策,协助准备材料,跑镇进县,最终帮其成功申请到教育补贴和生活补助,圆了求学梦。三年来,她累计帮助15名像小李一样的困难学生顺利获得教育帮扶。

医疗报销“跑出加速度”。在走访中,她发现慢性病卡办理流程繁琐、耗时长,许多患病老人来回奔波。她紧盯此问题,多次到镇卫生院、县医保局反映情况、沟通协调,推动优化流程。通过多方协调,将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缩短至7个工作日,她还主动帮助37名行动不便或信息闭塞的群众整理材料、代办手续,解决了他们的报销难题。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为帮助更多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她联合镇妇联、人社所积极组织开展针织、家政、电商直播、养老护理等实用技能培训。她不仅组织协调,还常常现身说法,用自身经历鼓励姐妹们。共举办培训12场,覆盖留守妇女300余人,其中60余人通过培训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

“揪心路”变“连心桥”。后陈排湾村东湖生产道路年久失修,通行不便,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块心病。杨金枝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2024年3月提出了尽快修路、排除安全隐患的建议,推动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同时对接路政部门实地考察,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详细研究建设方案。项目开工后,杨金枝报请镇人大主席团多次视察建设进度,实地察看施工情况、项目进展,听取工程工期和施工进度等情况的汇报,全力促进道路修建落地落实。11月,这条长400米宽2.5米的生产道路顺利完工,不仅打通了乡村交通“最后一公里”,更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当地以人大职能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危难时刻,她的身影就是定心丸。2024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席卷苍台镇。暴雨如注,杨金枝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村里的危房户和独居老人。她不顾自己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冒着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查危房,挨家挨户敲门确认,苦口婆心劝说转移。那一夜,她与村干部一起,连夜驱车转移安置村民20余人。洪水退去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农田,她心急如焚。第一时间对接农技部门,邀请镇农业中心3名技术人员,深入2000余亩受灾农田,手把手指导农民清淤排涝、扶苗洗苗、科学补种。她组织村民党员突击队,带头清理堵塞的灌溉渠长达12公里。为了抢农时、减损失,她积极推广鲜食玉米、绿豆等生长期短的作物品种,并协调种子、化肥等农资。在她的带领下,200余户农户迅速完成复耕补种,挽回经济损失超80万元。那段时间,她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尽管右腿残疾行动不便,但她依然坚持挨家挨户走访,解决村民需求。村民们感慨道:“金枝她事多,是个大忙人,虽腿脚不便,但在老百姓的事上却跑得比谁都快!”

三、破解难题,从群众贴心人到产业引路人  

自当选南阳市人大代表以来,杨金枝始终扎根基层一线,将“零距离”倾听民声作为履职基石。她给自己定下硬任务:每月深入走访群众不少于50户。农家小院、田间垄上,都是她收集民意、汲取智慧的“主战场”。

抗旱保粮的“及时雨”。今年3月,唐河遭遇罕见春旱,连续100余天无有效降雨,小麦面临严峻考验。杨金枝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农户或因劳力外出打工短缺,或因存在靠天吃饭的侥幸心理,抗旱浇灌积极性不高。她心急如焚,结合气象预报,耐心细致地给农户讲解当前旱情的严重性和及时浇灌的紧迫性。同时,她迅速向镇主席团提出成立“抗旱先锋队”和“邻里互助组”的建议,并带头加入。帮扶队优先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困难户、留守老人户进行灌溉作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累计解决了300亩小麦的灌溉难题,为60余户群众有效减少了损失,为夏粮的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民们都说,杨代表送来了“及时雨”。

产业升级的“探路者”。在走访中,多名村民向她反映农产品销路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她利用人大代表身份,主动跨镇“取经”,深入周边乡镇和农产品市场考察。经过分析,她提出“发展多元产业、延伸产业链”的建议。在她的推动下,苍台镇引入“白玉春”萝卜等短平快种植项目,并联系当地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项目实施后,吸收20余户脱贫户和80余名劳动力参与种植和加工,户均年增收1.5 万元。同时引导脱贫户及监测对象户发展个人实施类养殖项目共20余户,申请财政补贴资金9.65万元。为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困难群体增收贡献出人大力量。

化解矛盾的“稳压器”。作为成长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的人大代表,杨金枝在调解矛盾纠纷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智慧。她善于倾听,处事公道,总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村民张某和李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多年,互不相让。杨金枝多次上门,分别倾听双方诉求,查阅历史资料,并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共同参与调解。她既讲法理、讲政策,更讲邻里情、讲长远发展,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她常说:“基层矛盾大多源于沟通不畅和利益小摩擦。只要我们用心用情,一碗水端平,把道理讲透,把政策说清,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三年来,经她成功调解的各类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家庭矛盾等10余起,有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和“稳压器”。

初心如磐,用心用情答好新时代代表答卷。杨金枝的履职笔记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这样一段话:“代表身份不是光环,而是责任。只有把脚印留在泥土里,才能把民心聚在事业中。”如今,她依然步履坚定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通过扎实的调研走访、务实的建言献策、贴心的民生服务,忠实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正如她在入党申请书写下的誓言:“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我将以毕生之力,回报这个赋予我新生的时代!”


审核人:李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