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粽叶的清香在岞曲镇庙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弥漫开来,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传承与人大代表履职的端午盛会正悄然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答卷。近日,由岞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庙湾村开展的 "我们的节日・端午" 主题活动中,15 名各级人大代表化身文化传承者与文明践行者,在包粽子、挂艾草的民俗活动中架起与群众的 "连心桥",让传统节日成为人大代表倾听民声、服务民生的重要窗口。
粽香里的民情日记:从民俗体验到民生问需
"刘大娘,您上次提的村文化广场照明问题,我们已经协调供电所下周来勘测线路了。" 县人大代表薛涛一边将包好的粽子放入蒸锅,一边向围坐的村民反馈意见办理进度。在民俗体验区,代表们的围裙口袋里都揣着特制的 "端午民情卡",记录着群众关于文化活动、养老服务等方面的诉求。据统计,活动当天共收集各类建议17条,其中10条当场协调解决,如庙湾村小学提出的传统文化课程优化建议,中心校校长师宗俭现场就与教师团队敲定了教学方案调整计划。
县人大代表、镇卫生院院长王俊峰在爱心义诊台前格外忙碌。他不仅为村民测量血压,更结合日常接诊数据向群众讲解夏季养生知识:"端午前后湿气重,咱们包粽子时可以加点健脾的红豆..." 这种将专业知识与民俗活动结合的履职方式,让健康理念随着粽香深入人心。而在政策宣传区,县人大代表、庙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国正拿着《移风易俗倡议书》向村民、商户讲解:"您看这粽子礼盒过度包装既浪费又不环保,咱们可以推出简约装..." 他手中的倡议书正是基于前期代表视察中发现的市场问题而制定。
艾草间的履职创新:从文化传承到治理赋能
"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要挂艾草吗?这背后有个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在传统习俗展示区,县人大代表、岞镇人大主席张晓海正带着孩子们制作艾草香囊,同时穿插讲述人大代表参与地方立法保护传统文化的案例。这种 "民俗讲解 + 法治宣传" 的模式,源自代表联络站开展的 "传统文化保护" 专题调研 —— 当代表们发现村里年轻人对民俗内涵认知模糊后,便策划了 "非遗传承人 + 人大代表" 的双师课堂,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立体的表达。
在移风易俗倡议环节,一场别开生面的 "文明契约接龙" 活动吸引了众人参与。县人大代表姜凯丽首先在展板上写下 "婚事新办不攀比",随后村民们纷纷接力:"丧事简办树新风"" 邻里和睦互帮助 "...... 这些由群众自发提出的约定,将在整理后作为《村规民约》修订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前期走访中发现,移风易俗的难点在于缺乏群众参与感,"镇人大主席张晓海介绍," 这次活动让代表与群众共同制定行为准则,就是要让文明新风从倡议变为自觉。"
香囊中的长效机制:从节日活动到常态履职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代表们的 "履职背包" 里已装满了群众的 "微心愿":留守儿童想要的课外书、独居老人期待的上门义诊、种植户急需的农技培训...... 这些将全部录入镇人大代表履职平台的 "民情数据库",按照 "分类交办 - 跟踪督办 - 结果反馈" 的闭环流程处理。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现场还公布了 "代表联系日" 新安排 —— 每月农历初五定为 "代表民俗履职日",代表们将在传统节日期间深入网格,既开展文化活动又收集民情民意。
"端午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代表履职的时间坐标。" 县人大代表、岞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爽指着实践站墙上的 "代表履职日历" 说,接下来将围绕中秋、重阳等节日设计 "我们的节日 + 代表履职" 系列活动,把民俗活动现场变为代表联络点,让传统节日成为基层治理的 "时间引擎"。当暮色渐浓,代表们带着群众的期盼离开时,庙湾村的艾草香仍在街巷萦绕,而那些记录在民情卡上的诉求,正随着粽米的成熟酝酿着民生改善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