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人大代表:调解矛盾促和谐,履职尽责为人民​

2025-07-01     来源:固县镇人大代表联络站
分享:

      在桐柏县固县镇的基层社会治理舞台上,活跃着一位备受赞誉的县人大代表 ——赵玲。她不仅肩负着人大代表为人民发声的使命,还身兼矛盾调解员的重任,她的身影穿梭于固县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耐心、细心和爱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生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深入基层,倾听矛盾的“听诊器”

     赵玲深知,要做好矛盾调解工作,首先得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平日里,她总是主动走村串户,与村民拉家常,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能看到她与群众交流的身影。这份亲近感,让群众愿意向她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和矛盾。她就像一个灵敏的“听诊器”,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矛盾的“症结”。比如,在一次邻里纠纷中,两家因宅基地界限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差点动手。赵玲得知后,第一时间与综治中心取得联系。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准备相关的土地资料,另一方面协调法律顾问随时待命。赵玲赶到现场后,先是安抚双方情绪,让大家冷静下来。随后,在综治中心提供的资料支持下,她仔细查阅相关文件,又走访周边邻居了解情况。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后,她在综治中心的协助下,组织双方在中心的调解室坐下来,从法律规定、邻里情谊等多方面进行调解。综治中心的法律顾问也适时从专业角度进行讲解,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耐心劝说,双方终于达成和解,握手言和。像这样的案例,在赵玲的调解生涯中数不胜数。 

       二、巧用方法,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面对复杂多样的矛盾纠纷,赵玲不断学习积累调解技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调解过程中,她注重情、理、法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矛盾和当事人的特点,灵活运用调解策略。

在处理上述宅基地纠纷时,赵玲先是从情的角度出发,跟双方回忆起过去邻里间互相帮助的温暖场景,唤起她们对往日情谊的珍视。“大家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了,以前谁家有个急事难事,对方都毫不犹豫地伸手帮忙,这份情谊多难得啊,可别因为这点小事就破坏了。” 一番话,让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接着,她又从理的层面,客观地分析了双方存在的误解,指出双方都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她还拿出相关的土地政策法规,向双方详细解释宅基地界定原则,让她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在赵玲情真意切的劝说和有理有据的分析下,双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态度都有所转变。最终,在赵玲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对通道的使用进行了合理划分,多年的邻里积怨也随之烟消云散。

       三、持续跟进,维护和谐的“护航员”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赵玲还十分注重调解后的持续跟进,确保矛盾不会反弹,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局面。她会定期回访当事人,了解他们的相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像在处理一起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后,赵玲担心双方在后续的土地交付和租金支付过程中再生事端,便多次到现场查看土地交付情况,督促承租方按时支付租金。在她的持续关注和协调下,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双方都严格履行了协议约定,没有再出现任何纠纷。 

      自担任人大代表兼矛盾调解员以来,赵玲成功调解了 130余起矛盾纠纷,涉及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经济纠纷等多个领域。她的努力,让许多濒临破裂的关系得以修复,让无数个可能激化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为固县镇的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实的防线。作为人大代表,赵玲还将调解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和群众的诉求,通过撰写代表建议的方式,带到了县人大会议上。她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等多条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为推动全县的社会治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赵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她在矛盾调解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信任。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基层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她就像一颗闪耀在基层的明星,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社会和谐之路。相信在她的带动下,会有更多的力量投身到基层矛盾调解工作中来,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审核人: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