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在周口市沈丘县有这样的一个乡,在该乡街头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有群众在加工雨伞配件,农村一个不大的院落,或许就是一个雨伞配件加工点,改造后的一所闲置校园,就是一个雨伞配件代加工厂,全乡有注册雨伞及其配件生产厂家47家,每年有100余万把成品雨伞走进江浙一带或出口海外,全乡近四分之一的群众从事雨伞加工或雨伞配件代加工业……
这里就是沈丘县卞路口乡,雨伞及其配件加工业已经成为这里乡村振兴路上的特色产业。近日,记者迎着一路花香,驱车来到卞路口乡,一睹雨伞制造业的风采。
卞路口乡伞业行业协会和赤城伞业位于胡庄村西头的伞业制造基地。走进该基地,只见里面花团锦簇,绿意盎然。基地东边正在施工,西边是赤城伞业生产车间,车间内工人们高效有序工作着。记者观察发现,在这里务工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
“我以前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没事干了,很无聊。现在可好了,我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来这里务工。我岁数大了手脚慢,每天大约挣70块钱。”一位正在穿管线的妇女对记者说,她叫钟凤梅,今年65岁。由于儿子和儿媳妇工作繁忙,她每天要负责接送孙子上学。“自从有了这份工作,无论孙子买啥,我再也没有向儿子要过一分钱。”说完,她弯起嘴角,哈哈笑出声来。
“在这儿不论上下班时间,随时可来、随时可走,也不讲年龄大小,只要愿意来务工,我们都欢迎。”赤城伞业负责人胡现伟说。
据了解,赤城伞业是一家村办企业,生产车间是原胡庄小学教室改造而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有关部门对一些在校生达不到要求的学校进行撤并,许多农村校园便闲置下来。如何利用好这些闲置下来的集体资产?卞路口乡党委、乡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
2024年10月份,该乡对闲置下来的胡庄小学校舍进行车间化试点改造,然后把改造好的生产车间租赁给赤城伞业和乡伞业行业协会使用,并把校园内其他空闲土地租赁给河南豪旺达伞业有限公司。河南豪旺达伞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伞柄生产车间,预计2025年6月份投产,闲置下来的集体资产有了用武之地。
离开赤城伞业,在卞路口乡人大主席张林亚的引领下,记者前往贤丰雨具加工厂和沈丘晨越伞业有限公司采访。路过一间不太显眼的店铺时,记者看到两位老人在店铺门前的一张桌子旁忙活着,桌面上堆放着许多零配件。张林亚说:“他们在为伞骨穿条。”
于是,记者停下车,来到两位老人身边。看到有人前来,两位老人热情地打招呼,不但好客而且很健谈。记者在聊天中得知,两位老人是一对夫妻,长期在此居住,并开了一个小卖店维持生活。前不久,他们听到附近一家伞具加工厂允许把配件领回家中加工的消息后,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没想到真让带回来加工,这些都是手工活,也不需要啥技术,每天挣得比开小卖店还多。”老太太乐呵呵地说。
告别两位老人,记者来到位于前营子村的贤丰雨具加工厂。生产车间内,20余名工人有的在装控管,有的在砸伞头。67岁的刘素莲双手不停忙碌着,她面前堆着几大箱加工好的伞管成品。
贤丰雨具加工厂成立于2018年。当时,正是脱贫攻坚紧要关头,正在福建某伞厂务工的张婉丽夫妇积极响应卞路口乡党委、乡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返乡创业。他们利用扶贫车间建起贤丰雨具加工厂,吸收困难群众进厂务工,进行雨伞龙骨、伞头、空管等配件代加工。
“刘素莲是首批进入贤丰雨具加工厂务工的困难家庭人员。她最初的工作是为伞骨穿条,后来被调到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装控管岗位。因为她操作技术熟练,每天可装控管200打(每打12个)左右,是厂内收入最高的工人之一。”该厂经理张婉丽说,目前,直接在贤丰雨具加工厂务工的群众有100多人,一些群众由于离厂区较远,上班不便,就把配件领回家里加工。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沈丘晨越伞业有限公司。在20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近百名工人有的在裁剪伞布,有的在缝合伞面,他们按照不同分工有序忙碌着。
“我们除了自己加工一部分配件外,大部分配件是其他厂家生产的。一把成品伞生产下来,需要几个配件厂同时供应零部件。”该公司负责人付好原说。
沈丘晨越伞业有限公司目前有两个组装工厂和两个配件加工点,有员工250余人。该公司以生产折叠伞为主,有5个系列20余个品种,全年可生产成品伞30余万把,大部分销往浙江一带,少部分出口海外。
截至目前,该乡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伞业代加工厂家有47家,家庭式小作坊、小加工点不计其数。该乡有6000余人从事雨伞配件代加工业,人年均收入4万元。
“雨伞代加工业成为了我们乡名副其实的增收‘保护伞’。”卞路口乡乡长孙凤涛笑着说。
为实现伞业全链条生产,2024年11月份,在卞路口乡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沈丘县伞业行业协会注册成立,吸纳会员83家,会员单位遍及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的多个县市。该协会成立后,协会会员与省内外多个伞业生产厂家建立起了合作关系。2024年年底,该协会签订代加工伞骨订单合同近1亿元。
卞路口乡伞业代加工规模的发展壮大,不但让村集体闲置资产得到有效利用,而且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就业以及老年人的创收难题。
孙凤涛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投资和产业基金作用,通过沈丘县伞业行业协会的力量,引入拉丝、制管等雨伞配件企业,利用闲置校园再建设12家伞骨代加工村办企业,着力打造全产业链雨伞生产和伞业配件代加工基地,力争实现“全国三把雨伞,其中一把卞路口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