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摇曳、顾盼生姿的玉兰,娇艳欲滴、香气扑鼻的玫瑰,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荷花,孕育丰收、饱含希望的稻花,从春到秋,镇平县杨营镇以花为约、以花为媒,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用一场场赏花之旅催热了“诗和远方”的花经济,带动了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杨营镇人大的推动下,各级人大代表以身作则、积极履职,聚焦“荷花、玫瑰花、玉兰花、稻花”等特色产业,综合运用专题视察、专项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多种方式,通过多个角度同向发力,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打好监督“组合拳”,为乡村提“产值”、增“引擎”、添“颜值”作出人大代表应有的贡献。
以花兴业,激活“美丽经济”。代表们坚持组合拳攻坚,助力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人才回归、土地流转等举措,按照“联络站(室)+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建成中原荷花博览园、玫瑰基地、国家级玉兰良种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地增值、农民增收。其中,流转土地万余亩建设中原荷花博览园,建成长江以北、旱作地区最大的集莲藕种植、选种繁育、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荷花产业园区,年产鲜藕2万余吨,并深加工推出莲子、莲心、荷叶茶、花粉茶等产品,每年吸引游客10万多人,综合年销售额达到9000多万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次,月均收入超2000元,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玫瑰基地占地400余亩,配套建设生产车间,以芈月山为主打品牌的玫瑰花茶、玫瑰醋、玫瑰精油等数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种植、分拣、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流转土地2000亩建设国家级玉兰基地,涵盖各类玉兰品种150种,培育的“粉荷”星花玉兰、红运玉兰等品种远销北京、上海、东北等地;盘活原牧原闲置土地1050亩,建成稻虾观光基地,划分稻虾混养和动物养殖两大区域,亩产优质水稻1000斤、小龙虾500斤,开园以来,游客日流量已突破1000人。
以花促融,打造全域文旅。代表们从小切口破题,深入调查研究,以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为目标,在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优化乡村旅游线路、创新优质文旅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进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提出打造产业融合化、农村景观化、全域景区化的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建议。一是依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立足杨营区域位置、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依托荷花博览园、玉兰基地、玫瑰基地、稻虾基地,充分发挥中华玉源、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等辐射带动作用,以“一河两线”串联起镇域内想念农场、赵河公园、四好农村路等农文旅资源,积极策划荷花节、灯光秀、烧烤节、玉兰观光季、乡间骑行大赛、杜十娘说媒等活动,拉动乡村游、近郊游消费,日游客量超1000余人次,可增加村集体年旅游综合收入5万元。二是将产品开发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以乡村食品、特色农艺为卖点,推动乡村旅游、农副产品销售、餐饮业、玉雕市场等向纵深发展。想念面条、“如荷”莲藕、藕粉、“净土缘”“荷颜悦色”荷叶茶、雅润葡萄酒、小岗粉皮等特色农食品畅销各地。2023年,杨营镇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镇”,荷塘月色、玉兰花绽、玫瑰花开、稻花香魅的“花开杨营”品牌越擦越亮。
以花为景,建设美丽乡村。代表们坚持大纵深探索,深化调研成果,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试点先行”的原则,结合各村村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势利导,全方位、高标准打造杨营精品特色花景,探索“以景带村、以村实景、景村互动”的发展新模式。一是聚焦“一花一景、一路一特、一户一韵”,以“百村千园”“一宅变四园”“四美庭院”工作为切入点,对村内自然村房前屋后进行集中整治,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打造“一花一木皆风景”的乡间小路和农家庭院。比如,林寨村的乡间小道和村舍屋种植紫薇花,打造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生态“紫薇花海”;以杨营镇东、西环线和滨河路为试点,种植玉兰20000余株,打造“ 一路繁花相迎”的“玉兰迎宾”廊道。二是围绕“乡俗、乡情、乡愁、乡居”,着力挖掘各村潜力优势,在保留乡土元素、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着力打造了玫瑰村、荷花村、玉兰村、百果村、乡愁馆等一批特色村居,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尹营村、林寨村先后荣获“南阳市森林乡村”称号,实现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
下一步,杨营镇人大将聚焦“花经济”产业链延伸,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三大发展趋势,深入拓展产业、研学、康养等产业体系,在农业、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做活“以游促产、以产兴镇”文章,将赏花“大流量”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前景”,着力打造绿色、美好、和谐的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