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长效保持农村人居环境

2024-08-30     来源:滑县牛屯镇
分享: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如何长效保持这一成果,确保农村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牛屯镇人大主席走访农村多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保持提供参考。

一、农村环境现状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

尽管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仍存在垃圾堆放现象,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这主要是由于资源配置不足、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不平衡以及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致。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缺乏,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

旱厕改造任务繁重,部分乡镇和村庄进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难度大、村民参与度不高等原因所致。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

部分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问题突出,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这导致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

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村民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导致环境治理难以长效保持。此外,大量有识青年外流也导致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且持续性强,但尚未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民收入不高导致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让村民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化道路、院落、巷道等基础设施以及修建垃圾房、垃圾台、购置清运车辆等环卫设施。同时,加强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三)强化面源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广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指导,提高利用率并减少污染。同时,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粪便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四)加快推进旱厕改造,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加大对旱厕改造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旱厕改造任务。通过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等方式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加强整村建设规划管理,提升村容村貌

加强对农村整村建设的规划管理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严格执行。加强对违建行为的查处和治理力度确保农村土地用地规划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加强对新建房屋的审批和管理确保符合规划要求并提升村容村貌水平。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整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可以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责任制度、加强督导检查等方式实现长效管理。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旱厕改造、加强整村建设规划管理以及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措施可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审核人:董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