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杨营镇:发挥“代表+五老+网格”力量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2024-07-04     来源:杨营镇人大
分享:

今年来,杨营镇人大紧紧围绕乡村发展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网格+五老助力”工作机制,引导“五老”乡贤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民生实事、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监督引领阵地强保障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组织人大代表成立“五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镇人大指导、镇政府主导、村两委主抓,按照白庄村试点先行、重点打造、逐步整镇推进的工作思路,将“五老”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纳入五星党支部创建的重点内容,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选备各村资历深、阅历广、威望高、经验足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军人、老教师组建“五老”乡贤队伍、设立工作室,确定工作室职能、工作目标。目前,杨营镇已组建“五老”调解队伍20支120人,实现了镇、村全覆盖。建议按照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科学、合理、系统化设计镇域一二级和村级大中小网格架构体系,在全镇设置大网格20个,中网格111个,小网格341个,选配网格员441名,监督员22名,将全镇6.26万人全部纳入一张网,网格建设直达末梢,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

精心谋划,建队伍强力量。一是根据各村特点,以人大代表、“五老”和网格员作为主体,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三熟”资源,发挥有经验、有时间、有情怀“三有”优势,借助懂政策、懂乡情、懂民意“三懂”条件,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村民意见收集员。二是围绕各村实际,不定期开展政策普及、法制宣传、纠纷调处、法律普及、家风熏育、关心下一代等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实现与群众在“唠家常”的过程中,把党的惠民政策宣讲出去,把人民群众诉求和意愿收集上来,把基层的隐形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紧紧围绕矛盾调解、民意征集、文明倡导、安全生产等工作要求及工作重点,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交流互动、复盘总结,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累计开展宣讲活动60余场次,受教育人12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

聚焦重点,建机制强实效立足村委、实情需要,制定杨营镇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方案》《杨营镇网格员管理办法(试行)》《“五老”工作室工作职责》《“五老”工作室工作制度》《“五老”工作室工作流程》等制度,进一步厘清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推动“五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按照调解纠纷数量、难易程度等标准,建立健全考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评优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五老”、网格员大力弘扬宣传,并纳入节日慰问、奖励补助名单,增强“五老”的获得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别是,针对基层群众纠纷排查发现难、调处化解难、矛盾易反复等情况,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式化解机制,推动“信访+评理+调解”相融合;针对乡村婚恋、家事、邻里、土地等易发常发类矛盾纠纷,建立“坐班+流动”调解机制,通过集中调解、上门调解、预约调解等多种方式,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在田间地头和屋内院落;针对疑难复杂且对法律知识要求比较高的矛盾纠纷,建立联动调解机制,会同平安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多方合力;以“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建立调解闭环管理机制,完善申请受理、调查取证、启动调解、签订协议和制定台账、结案归档、跟踪回访等程序,切实实现案结事了、结消人和、事心双解。上半年,调解基层矛盾纠纷60余起、协调解决群众诉求80余个。

下一步,杨营镇人大始终坚持“为民服务不缺位”的工作要求,继续依托人大联络站(室)、“五老”工作室,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优势,推进“五老”工作长效化、品牌化,作用发挥精准化、集约化,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新格局,推动镇域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再上新台阶。


审核人: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