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拐河镇人大代表近日发起了一项重要倡议,旨在全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养蚕织绸技艺的保护工作。此举并非孤立行动,而是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衔接,是为了使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其中,中原地区的养蚕织绸技艺尤为精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方城就以擅长养蚕缫丝技术而著称。明代嘉靖年间,方城缫丝织绸已初具规模。清代光绪三十年,在方城首设蚕桑局,宣统年间,河南丝绸贸易中心转移于方城拐河镇。当时拐河流传一句顺口溜“孺妇会经络,处处梭子声”,充分反映了当时拐河丝绸业的旺盛,拐河镇百分之九十的人均以丝绸及相关产业为生。拐河丝绸质地坚韧、工艺精湛、经纬密实、轻薄柔软。1914年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并获奖,赢得外商的青睐。清末民初(1929)拐河丝绸达到鼎盛时期,织机发展到三千多台,经营织绸的商号达70余家,产品远销俄、法、美、英等国。解放后,织绸仍是拐河的支柱产业,且产品全部用于出口。据统计,拐河镇是全国十九个柞丝生产基地之一,位居第二位,年可放养蚕籽四千公斤,产鲜蚕140万公斤。
李敬太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养蚕织绸技艺。李敬太祖父李兰芳(1887-1960)、父亲李振军(1912-1979)都是以丝绸织造为业的能手,自幼李敬太就跟随祖、父辈们学习丝绸织作技术。1963年开始到村办丝织厂当工人,1977年又到拐河镇东关村办丝织厂工作,1987年之后回家自开丝绸作坊至今。他的养蚕织绸技艺具有选育优良品种、制作精细等特点,在长期丝绸纺织技艺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并世代相传的养蚕、制种、煮茧、缫丝、织绸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和技能。同时一直使用老式织布机进行纺织工作,这表现出其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和热爱,受到了前来购买消费的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好评。
丝绸的织制过程相当复杂,仅从抽丝到织成绸布就需几十道工序。首先把未出蛾的蚕茧放在大锅中煮,使用高粱茅制成的刷子把蚕丝抄起,大约十五六根丝头,通过缫丝机缠到框头上,从框头再缠到落上(用于织绸的经线),然后牵经(根据所织绸布的幅宽,确定经线的的数量,2尺6宽面约需1420 根头),上卧头、刷经(特制的刷子,用马莲草制成),勾头,闯柱,通过纺车把丝线缠到梭子上(用于绸布的纬线),打纬,上机开织,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织工智慧的结晶。
加上蚕茧业在当地逐渐衰退,造成原材料的短缺,原来家家养蚕,现在满山无茧;其次是其工具传统复杂,毁者甚多,全套完好保留的加工设备仅有一二;再者是其传统工艺繁多、细腻,程序甚多,产品生产周期长,效益甚微,加之枯橾无味,传承甚少,致使项目工艺面临失传灭绝的局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织绸技艺逐渐被现代纺织产业所替代。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高,更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保护养蚕织绸技艺,拐河镇人大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策略。首当其冲的是加强保护,其次,代表们建议在学校和社区开设相关课程,邀请资深手艺人进行实地教学,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传承技艺,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并让他们能实际接触到这门古老的艺术。
在经济上,代表们认为应支持与养蚕织绸相关的产业,如设立特色文化村或手工业园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连接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经济,还能使传统技艺得到实际的应用,保证其在市场中的活力。
保护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展示养蚕织绸的完整过程。一是收集整理项目有关资料,录制该项目工艺流程,包括制作纪录片、建立数字档案等,以便于更多人能了解这门艺术的魅力;二是政府对项目相关设备设施采取了收购,征集采办给予保护;三是将拐河丝绸织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是鼓励像李敬太这样的非遗传承人继续他们的工作,并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这也有助于研究工作者深入分析技艺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可能。
除此之外,拐河镇还计划举办“丝绸文化节”,通过展览、演示、销售等方式,让游客和市民近距离体验丝绸之美。通过这些活动,丝绸文化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提升了拐河镇的文化品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拐河镇的人大代表已经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们的努力不仅能够使养蚕织绸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更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拐河镇的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许多专家和学者表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能够持续传承下去。未来要更加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开发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传统丝绸产品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养蚕织绸技艺的保护工作虽然挑战重重,但在拐河镇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传统技艺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未来的文化多样性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