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河镇镇域面积19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多水多、地少林密的浅山区,县人大代表13名,镇人大代表65名。近年来,拐河镇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投射到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小城镇建设等多个维度中,“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议事格局成为拐河人的共识。在探索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果、药、菌”种植、红色文化旅游等本地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乡村振兴基础进一步夯实。
紧盯特色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拐河镇人大始终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督促落实举措、补齐短板,深耕厚植乡村发展新根基。拐河镇果木庄村有种植中草药的历史传统,近年来,部分村民反映种植中草药找不到销路,没有市场,挣不了几个钱。拐河镇人大积极响应,围绕村民的所想所盼做文章,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采取“育龙头、促产业”的发展思路,引进中恒健(河南)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的“双绑”模式,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标准收购、统一销售运营,发展连片种植,形成集聚效应,达到了企业“降本增效”、村集体“消薄创先”、农户“创业增收”的三赢效果。
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须从民情民意出发,以民意的充分表达为前提。近年来,拐河镇人大着重收集社情民意、群众意见建议处理反馈,定期形成民情民意分析报告,为党委决策、人大行权、代表履职提供了重要参考。2024年,镇人大对全镇中药材产业进行专题调查4次,共收集意见建议形成“工作清单”42项、“问题清单”29个,督促做好“中药材”文章,建好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推动全镇中药材产业提规模、上档次、成链条。目前,拐河镇有19个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中药材合作社,发展玄参、白芷、白芍、射干、桔梗等中药材种植近2万亩,直接带动就业700余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断彰显。
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拐河镇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厚重。红二十五军长征在拐河镇境内召开了徐沟会议,先后进行了强渡澧河战斗、上马寨(时属拐河镇,今属叶县常村)战斗、织纺沟战斗、果木庄战斗、交界岭战斗五次战斗,统称“拐河战斗”。拐河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打造红色纪念公园,助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红色旅游品牌打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在于“全”字,更在于“人民”二字。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地的过程中,拐河镇人大有计划地组织代表专题调研红二十五军长征拐河战斗纪念公园建设情况,对红色教育基地纪念碑、停车场、红色旅游线路栈道、标识标牌等提出合理化意见,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历久弥新,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助推拐河镇红色文化和乡村特色旅游事业发展。
关注民生需求,深化民生服务。让城镇变得更好,让拐河发展更优,是拐河聚焦“发挥主体作用、汇聚主流民意、人民当家作主”、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镇域典范的目标所向、人心所系。拐河镇人大在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对群众诉求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回应。针对群众多次反映的道路坑洼问题,在镇人大第十四届第四次会议上,代表们向镇人大主席团提出了镇区道路升级改造的议案,镇人大主席团梳理总结后随即交予相关部门研究办理,及时完成道路升级改造工作,截至目前,此项目已全面竣工,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拐河镇人大坚持把代表议案建议办理作为保障代表履职的有力抓手,着眼“让办成率可信、让满意度可感”,建立健全代表建议重点督办机制,以集中汇报、现场查看等方式,切实跟踪代表建议答复承诺事项落实情况。今年以来,按照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要求,代表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26件,督促解决镇区线网改造、姚店村污水管网改造、西关村道路面修缮等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近12件。路面损坏、绿化带内垃圾无人清理、村线缆“蜘蛛网”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代表建议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改善。东麦村法治广场项目、澧河社区雨水管网建设陆续完成,红二十五军纪念公园项目、西麦村—白湾村—韩家村道路建设等民生项目正有序推进中,拐河镇人大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一个个“微心愿”的满足让人们看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聚焦环境提质,擦亮生态底色。拐河镇作为“中原名镇”,依水而生、以水闻名。近年来拐河镇人大持续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信念,锲而不舍地通过法律监督、专项检查,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镇域发展成色更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督促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调查全镇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以“林长制”的制度安排,促进“林长治”的效能提升,努力让拐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生活污水乱排放等问题,拐河镇人大针对背街小巷、九小场所、道路沿线、房前屋后、卫生死角,开展“六清”、整治“四乱”专项检查,严格标准,量质并重,督促相关部门治理沟渠、边沟、黑臭水体90多处,清运生产生活废弃物品、建筑垃圾500多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局面初步扭转。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下一步,拐河镇人大将继续做好规范化建设、制定计划、组织活动、交办意见、反馈情况等具体工作,更好发挥人大代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更舒心、更省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