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动“浦江经验”在基层落地见效,按照县委“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集中攻坚活动要求,近日,小河镇因地制宜开展“板凳会”活动。活动中,县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赵继华带头将“小板凳”搬到群众家中,其他班子成员、总支书记、部门负责人等骨干力量身体力行,到分包群众家中,倾听群众诉求,讲解相关政策,直面群众、直击矛盾、直接解决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小板凳”上讲解政策,群众更容易接受。分包党员干部到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向群众宣传讲解宅基地、合作医疗、秸秆禁烧、蓄滞洪区补偿、农田排水除涝、水淹地块改种、殡葬改革、用气用电安全、防“电信诈骗”、平安建设等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政策知晓度,一些推进起来有难度的工作也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大大减少了相关工作的推进阻力。
(二)“小板凳”上化解纠纷,矛盾更容易调解。针对前期“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活动排查发现的宅基地纠纷、赡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纠纷等基层群众信访苗头和不稳定因素,将涉及纠纷的群众本人、涉及纠纷群众共同的亲朋好友、村内威望较高的党员干部或群众、相关政策落实部门等人员叫到一起,大家坐下来,静下心倾听群众诉求,平心静气讲解相关政策,用政策依据、村规民约、亲情友情等“徐徐春风”不断吹散群众心中的“弥漫乌云”,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
(三)“小板凳”上倾听诉求,问题更容易解决。“当赵书记知道俺反映的务工工资问题后,三番五次往俺家跑,了解详细情况,还跟对方企业多次协商,最终成功解决俺的务工工资问题,俺真心谢谢他。”亮马台村刘某忘激动地说。“俺向镇里的干部反映过俺父亲房屋受灾补偿款跟实际情况有差别后,没过几天,赵书记便登门来详细了解情况,然后没多久就收到了剩下的补偿款,俺一家都非常高兴,谢谢赵书记,谢谢政府。”前同山村寿某华高兴地说。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期间,群众提出的很多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镇村干部都带着诚恳态度认真倾听,听到了很多群众内心“一针见血”的真实话语,对于群众的真实心声,镇村干部认真分析问题症结,找准“痛点”“堵点”“难点”,结合相关部门多方研判,制定最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最终成功解决了一批问题矛盾,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四)“小板凳”上联络感情,干群更容易亲近。“过去镇里的干部下乡,都是坐在台上讲,俺们在台下听,有距离感。现在好了,干部和我们坐在一起,很多还是镇里的领导,认真听俺们的心里话和意见建议,感觉很亲,真好!”这是“板凳会”现场一位群众的真实声音。当前,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很多干部只知道干工作,却少了与群众的面对面、心贴心沟通交流,导致很多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落实“好事没干好”情况,干群之间不沟通、不了解,产生了距离感。通过把“小板凳”搬到群众中去,干群坐在一起,以群众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宣传政策、调解矛盾、倾听心声,大家抛开身份、畅所欲言,一场“板凳会”交流下来,干群的心更贴近,信任度更强,关系也更融洽,大大助力了矛盾纠纷化解和政策工作落实。
小河镇“板凳会”活动开展以来,镇村干部共入户走访群众2100余户,与重点信访人见面40余人次,共新排查出矛盾纠纷32起,目前已成功化解27起,剩余5起正在有序化解。通过一场场解读政策、答疑解惑、消除误解、化解纠纷、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的“板凳会”,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政策知晓度,解决了一批矛盾纠纷,搭牢了干群之间“连心桥”,打通了农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营造了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也推动全镇基层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迈上了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