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企业老板胸怀感恩之心,勇担社会责任,临危受命治村有方,致富不忘报桑梓,回报社会扶危济困,社会各界送的锦旗挂满墙、塞满柜,又被称为“锦旗书记”。他,就是内乡县人大代表、大桥乡郑营村党支部书记郑雪刚。
说得好
郑雪刚是土生土长的郑营村人,创办内乡县博达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拥有大型机械50多台、员工250多人,常年承揽工程项目在2亿元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个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
“老村支书中风瘫痪,村党员干部群众和乡党委请我回村任支书,我常年在外地施工,原本没有‘分身术’,但是,面对期盼的目光,我果断聘请职业经理打理公司业务,义无反顾回村任职,因为报效家乡是我的责任,我义不容辞。”郑雪刚回顾其当村支书的心路历程,讲得真挚、坦诚。
郑雪刚的好口才不只是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更表现在工作上。2020年9月村民因分菜地产生矛盾,一些户又闹着要独立出去……“一而再再而三闹‘独立’,成何体统。一盘散沙,乡村振兴只能成一句空话。”郑雪刚义正词严,“人生在世,岂能盯着小钱而忽略大钱,岂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大伙儿信任我,就请息事宁人、团结一心,我将带领大家发展新兴产业挣大钱。”
郑雪刚豪气千秋和义正词严,以及诚挚劝和,赢得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群众的赞赏。郑雪刚趁热打铁,采取“人地各半,先分款后分地”等原则,不但平息了长达40多年矛盾,还把分崩离析的6组重新整合统一起来。2021年春节前夕,出于感激与敬佩,6组群众自发给村党支部送上锦旗:“真心实意解疑难,重整旗鼓谋发展”。
据了解,郑雪刚担任村支书后,解决“疑难杂症”17起,群众送给村支部的锦旗近20幅。锦旗体现了村民的感激与信任,也蕴涵着团结一致谋发展的期盼与厚望。
干得好
“稳定之后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郑雪刚告诫支村两委班子,“搞乡村振兴就要上产业、上项目、建设美好家园,否则我们就是失职失责。”这是郑雪刚谋发展的铿锵誓言。
郑营村是内乡县传统蔬菜专业村。为了促进蔬菜发展,郑雪刚筹措资金150万元,整合重修通往菜地的3500多米道路;为了提高产量,他整合流转土地250亩,争取项目资金500万元,建设13个温室大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使番茄、芹菜、黄瓜等蔬菜亩产突破万千克大关;为拓宽销路,他利用经商网络和人脉,使蔬菜俏销陕西、河北、湖北、安徽等地,亩收入突破3万元……为整治人居环境,他争取资金300余万元改厕改灶,铺设污水管网5000余米,栽植花卉,修建游园、广场,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菜农变富了,村庄变美了,村民纷纷给村支部送来了一面面锦旗。
唱得好
“郑雪刚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说得好、干得好,唱得也好哩。”内乡县人大代表、大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樊红涛介绍说,郑雪刚从小酷爱文艺演出,京剧、豫剧、曲剧、宛梆等折子戏唱得有板有眼,担任村支书后,组建了锣鼓队、健美操队、广场舞、扇子舞、小剧团等10个业余团队,近200人,在县宣传文化部门支持下,郑营村剧团把党的政策编排成折子戏、快板、三句半、情景戏、小品等,让村民在看戏剧演出的过程中掌握了各项政策法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大桥乡文化站站长介绍说,郑雪刚亲自上台演出,郑营村的“草根剧团”从自娱自乐到参加相关婚庆、企业开业庆典等活动,不断发展壮大,演出日趋红火,已经成为现代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郑雪刚近两年来带领“草根剧团”在周边村庄无偿演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周边村庄群众纷纷送来锦旗表达谢意。
不仅如此,2021年3月县“两会”期间,郑雪刚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创办乡村文明实践站和开展文明村民评选活动的建议》受到县乡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郑雪刚率先创建了郑营村文明实践站,着力引导乡风文明的改变,以及群众素质的提升。近两年来,郑雪刚带领支村两委着力改变村民陈规陋习,组织开展卫生清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孝老敬亲、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2022年3月,全村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91户,其中18户荣获县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出“最美家庭”20户;评选出“身边好人”20人、“好媳妇好婆婆”10人、党员创业带富先锋5人。郑营村也先后被县乡评为卫生村、文艺村、文明村等。
“现在咱村民生活条件好了,文化生活也要跟上去,文化振兴了乡村生活才会更美好。”郑雪刚告诉记者说。
如今,走进大桥乡郑营村,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一栋栋别墅民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戏台、广场,健身器材齐全……田园风光与文艺演出交相辉映,让人眼前一亮,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