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关乎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切身利益的重要大事。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在卫辉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庞寨乡将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结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抢前抓早、压实责任,下大力气抓好抓实抓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引领全乡党员群众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积极推动党建引领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扮靓幸福底色,提升乡村颜值。
一、背景缘起
2021年,是庞寨乡极为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暴雨,庞寨乡柳围坡蓄滞洪区启用,蓄滞洪区群众舍小家、保大家,为保证防洪抢险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暴雨过后,全乡13个村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村内道路损毁、树枝残骸、淤泥堆积等现象严重,环境卫生遭受严重破坏,乡村环境亟待改善。
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灾后重建的双重考验,庞寨乡持续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清理灾后垃圾,全力恢复灾后村庄环境干净整洁,着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突出问题,全力以赴为群众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乡村面貌有序推进、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在卫辉市人居环境整治观摩评比中,庞寨乡连续2次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主要做法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庞寨乡强化措施、突出重点,聚焦“三种类别”、实施“三大行动”、健全“三项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推动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续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
以“三种类别”为关键点,变“生搬硬套”为“梯次推进”。根据各村基础条件、村情实际因村制宜,设定划分三种村别,梯次推进分类攻坚提升。一类村创特色。东柳位、东夹堤、孙庄3个一类村,突出优势,拉高标杆,着力在常态保持、创建特色上下功夫,全面打样做示范,以点带面,带动人居环境持续大提升。二类村抓提升。西柳位、西夹堤等8个二类村对标先进,明确不足,着力在自我加压、措施有力上下功夫,整体提升优环境,迎头赶上,促进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三类村夯基础。东纸坊、孙庄2个三类村正视差距,迎头赶上,着力在完善基础、循序渐进上下功夫,示范整治促提升,对标对表,推动人居环境实现大改善。
以“三大行动”为结合点,变“单线作战”为“多线出击”。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围绕开展“六清”,治理“六乱”,庞寨乡开展三大专项行动,多管齐下推动“旧貌”焕“新颜”。一是清洁家园行动,全面动员“清”出整洁村容。采取逐户过关、户户到位的方式,在全乡广泛开展“屋内大扫除、院内大清理、门前大整治”活动,今年以来共投入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08.47万元,对道路沿线、沟渠周边、残垣断壁、院内户外、村内村外等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垃圾堆226处,整治坑塘沟渠10个,拆除残垣断壁24处、废品收购站2家,努力实现村容村貌“八净”、户容户貌“五净一规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速度”。二是违建拆除行动,重拳出击“拆”出村庄新颜。积极开展拆危治乱行动,出机械、上人力,对侵占街道的房屋、棚舍、临建等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持续彻底整治危旧房、断壁残垣,共拆除违建174处,恢复耕地21.88亩,恢复公共用地3.8亩,确保“应拆尽拆、不留一处”,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国土绿化行动,科学谋划“靓”出美丽家园。将清理出来的空闲土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按照应绿尽绿、见缝插绿的原则,突出做好房前屋后、街头巷尾植花种草,内外兼修整体提升村庄品位和美感,共计栽植楸树、雪松等绿化树1.9万余棵,栽植红叶石楠、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灌木类绿化植物4.9万余棵,种植花草10万平方,为村庄整体环境提“颜”增“质”。
以“三项机制”为突破点,变“集中整治”为“常态长效”。一是常态学习机制。以乡内互比学、外出观摩学、网络共同学为抓手,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到李源屯镇前白河村、后河镇刘庄村实地参观学习,改进工作思路,吸收借鉴先进做法,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二是定期督导机制。成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督导检查小组,通过实地察看、走访群众、打分评比等方式,每周明确一个督导村,实地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拍照发到工作群,让整治不到位的村“亮亮相,揭揭丑”,并将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下发交办单,确保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对于进度缓慢、整治力度小、思想不重视的行政村进行通报批评,对支部书记进行约谈。三是激励奖惩机制。乡级层面,对人居环境整治评比中名次靠前的村予以资金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颁发流动黑旗,激发各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主动性。村级层面,各村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对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30余户予以表彰,并通过微信群、村内广播广泛宣传,营造人居环境整治“人人有责、家家参与、户户受益”的浓厚氛围,让群众真正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维护者、受益者。
三、经验启示
乡村干部要深入基层“沉下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关乎全面小康的民生工作,必须由各层各界各方面整体发力才能事半功倍。为拒绝形式主义,以实干与群众打成一片,庞寨乡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作风纪律大整顿”活动为有利契机和重要抓手,实施“领导干部包村、机关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结对方式,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下沉自然村,帮助指导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实行挂图作战,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切实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以实际的工作姿态向群众展示过硬的工作作风,实现了从“派任务要表格”到“带任务结队伍”的有效转变。
党员群众要广泛宣传“动起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清洁卫生表面上是抗疫要求、环境整治标准,实际是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公众号、村广播、村民小组会议等方式,将工作宣传到每个群众身边、每个村户家中,群众逐步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自发完成门前“三包”,“小手拉大手”强带动,让学生把宣传发动带回家,实现学生带着全家“学”,全家帮着学生“干”的良好氛围;“先进带后进”重引领,让示范户引领带动后进户,创造比质竞速的良好氛围。庞寨乡通多各种方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教育与制度相结合,由表及里、潜移默化转变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摒弃陈规陋习,弘扬绿色健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让“新思想”带来“好习惯”,“新风尚”创造“新环境”,实现了从“政府大包大揽”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转变。
客观因素要创新思维“绕过去”。人居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受限于资金瓶颈,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常常对人居环境心有余而力不足。庞寨乡梨园一村立足村情民情实际,破解资金瓶颈,探索推行人居环境绿化市场化模式,把需要花钱的人居环境绿化变成了村集体创收门路,走出了一条增绿增收的“双赢”之路。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以来,梨园一村动员党员干部迅速开展主次街道、房前屋后违建拆除、垃圾清理和沿街“牛皮癣”治理。村内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后,村委会着重在村边、路边、水边、宅旁、庭院等“边角废地”上做文章。本着“见缝插绿、应绿尽绿”的原则,整合清理出来的零散边角地、荒地荒片,与兴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AA股份制合作,将地块整理、购苗栽植、后期管理等费用进行评估作价,按照对等原则,AA入股,AA分红,由村委会负责提供地块整理、树苗栽植和后期看护,苗木合作社负责提供绿化树种、规划设计、栽植成活率和后期养护,待树木长成达到一定标准后卖给绿化公司,并由绿化公司继续提供新的树种,推动村内绿化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由“客观不利因素”向“互利合作共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