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堂乡人大关于防返贫动态监测的 调研报告

2022-05-16     来源:朱堂乡人大代表联络站
分享: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接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推动从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过渡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乡人大对全乡的防返贫监测对象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朱堂乡坚持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头等大事,全力谋划,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对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主动仗”。截至目前,全乡监测户目前92户335人,其中风险已消除22户77人,风险未消除70户258人。

(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长效机制,成立朱堂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每周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调度会,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

    二是强化动态监测。聚焦“三类户”,实时监测跟踪、落实包保责任、动态清零问题。组织乡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动员乡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乡村网格员等基层力量,组成乡、村、组三级动态监测网格,锁定脱贫人口、低保、特困、大病重病、重度残疾、一户多保、一户多残、失能老人、困境儿童、兜底户等重点人群开展拉网式走访,严格按照识别,对符合条件的户及时纳入动态监测。

    三是实施精准帮扶。对全乡“三类户”落实公职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开展针对性帮扶,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返贫致贫风险、资源条件、发展需求和真实意愿,逐户分析短板问题,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安排帮扶资金和项目,限时限期帮扶补短,定期摸排,动态监测,建立帮扶台账,目前92户335人,其中低保政策覆盖77户124人,爱心公益岗位覆盖59人,交通补贴覆盖10户13人,防贫保险申报21户,落实保险1户,办理慢性病卡115人,教育保障全覆盖。

    四是开展就业增收。 一是利用光伏电站、第一书记带贫项目、村集体经济项目等经营性资产收益设置公益爱心岗位58个,解决在家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积极与各带贫企业、扶贫基地入驻企业进行对接,为企业解决急事难事,强化安置点周边带贫企业建设,调动企业吸纳当地脱贫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切实发挥带贫作用,解决脱贫户和监测户就业问题;三是加强产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运营维护,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近上岗就业20余人,积极发挥党政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窗口的职能作用,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招聘宣传活动,发放招聘宣传页600多页,同时强化与罗山产业聚集区的对接,在各村开展就业意愿摸底排查,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

(二)点面结合巩固帮扶成果。

    1.产业帮扶。一是实施发展生产直接奖补项目,利用奖补资金80130元,带贫115户低收入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鸡鸭牛羊养殖,促进增收;二是实施油茶种植和老茶园改造项目,其中老茶园改造7915亩,投入资金348.26万元,帮扶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318户,落实收益34.98万元;油茶种植911亩,投入63.25万元,帮扶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88户,落实收益13.2万元;建设41亩红辣椒种植基地,带动8户,落实收益0.48万元;优质稻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帮扶带动11户,落实收益1.02万元。

    2.危房改造。我乡2021年共实施危房改造8户,其中C类危房7户、D类危房1户,目前已竣工8户,竣工率为100%,申请资金5.04万元。

    3.教育帮扶。2021年朱堂乡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育资助学生743人,初中阶段教育资助学生409人,脱贫户和监测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实现全覆盖,无学生辍学情况。2021年上半年“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补助3人,每人2000元,补助资金0.6万元;职业教育补助51人,每人1500元,补助资金7.65万元。

    4.医疗健康帮扶。2021年脱贫户和监测户办理轻度慢性病卡139人,累计办理1379人,办理重度慢性病卡1119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59户3730人,患者住院继续享受医保帮扶报销政策。

    5.光伏帮扶。朱堂乡共建成2座光伏电站,村级光伏电站一座,易地扶贫搬迁点光伏电站一座,都已实现并网发电,利用光伏电站收益设置爱心公益岗位36个。

    6.就业帮扶。一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2021年共设置各类公益岗位219个,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就业219人,岗位工资按时发放,无拖欠;二是扶贫基地建设,凸显成效,朱堂乡建成1个扶贫基地和1个扶贫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0余人次;建成7个“多彩田园”示范基地,吸引26家带贫企业,提供带贫就业岗位80余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20余人次;三是积极落实小额扶贫贷款政策,帮助脱贫人口发展产业自主就业。2021年共申报小额贷款174户,审批通过123户,总金额409.38万元,极大地解决了脱贫户融资难问题,助力产业发展,帮助脱贫户自主就业,增收致富。

二、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1.个别干部对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认识不到位。伴随着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工作量比较大,在完成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同时,还有其它各项工作,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就让个别干部产生了畏难、厌战情绪,消极对待监测帮扶工作,没有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

    2、部分部门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合力不强,责任不实。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紧盯动态监测户,坚决守住防止规模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风险线索,动态掌握困难群众的相关情况。一是乡村两级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农户自主申报渠道。二是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通过日常工作走访,结合信访和群众反映等途径,及时发现收集风险线索。三是部门通过行业数据筛查、信息监测、调研督查等渠道发现可能导致农户返贫致贫风险线索,及时推送反馈。通过以上方式常态化抓好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动态监测工作,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有效减轻返贫风险。优先将衔接资金安排用于产业项目,继续加大产业扶持,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持续巩固拓展群众产业增收能力。继续坚持并优化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稳定增收。

    (三)做好就业务工服务,促进稳岗就业增收。建立健全拓展就业制度体制机制,促进本地企业优先吸纳脱贫人口、易致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合理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监测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实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双赢。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务工平台,提高脱贫人口劳动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加强就业跟踪服务,确保稳岗就业。

    (四)持续抓好消费扶贫,拓宽群众销售渠道。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积极搭建销售平台,并设立扶贫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推动扶贫农产品进市场、进社区、进商超、进食堂等。持续推进“互联网+”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和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销售形式,拓宽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加大乡村基建投入,提升生产生活水平。聚焦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短板,结合本村发展需要和实际,广泛收集资金项目需求,深入调研论证,提前规划储备重点项目,将群众急需、带贫益贫效果好的项目纳入重点申报建设范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下大力气补短板、夯基础、强弱项,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以感恩奋进为抓手,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村民代表大会、走访慰问等等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励志奋进教育,强化政策宣传,面对面给群众算好收入账、政策账、变化账、成效帐,使脱贫成效群众感知、脱贫结果群众认可,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积极营造致富光荣、感恩奋进的浓厚氛围,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激发起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优化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同时通过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适宜的农业先进技术,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解决“有体力、无能力”的现象。


审核人: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