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雨交加,在豫东南皖西北两省边境、沈(丘)项(城)临(泉)三县交界处的项城市新桥镇,人们常常见到一位年过半百的同志起早贪黑,骑着一辆电动车,奔波在农村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搞调查,做笔录,讲法律,为调解邻里纠纷、家长里短,总是一趟一趟地跑,一方一方地劝,一句一句地讲,直到把当事双方讲得心服口服,讲笑了,讲和了,他才放心。广大群众热情地称他为“张法官”。
其实,他真名叫张介力,1981年参加工作。在新桥镇司法所长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近三十年,是新桥镇多届人大代表,更是项城市政法战线上一个老兵。在司法调解这个岗位上,张介力先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00多件,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50多起,防止自杀事件26起,使200多对闹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新桥司法所一度荣获河南省文明司法所,张介力本人也多次项城市优秀人大代表、优秀所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打铁先得自身硬,熟读法律条文,成为人民调解业务行家里手。有人说,人民调解员是“万能胶”,贴到哪里都管用。还有人说,人民调解工作是和稀泥、搅拌机、两面脸。但在张介力看来,人民调解必须依法调解,用法律和事实说话。为此,他说,在全面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只有自己学好法、用好法、依法办事,以理服人,才能理直气壮地调解。近三十年来,他始终与时俱进,锲而不舍地学习《宪法》《民法典》《继承法》《土地法》等农村常用的法律法规,做了详实的学习笔记,订阅了《人民调解》《民主法制》等报刊杂志,并把其中的实用案例分类记录,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以备自己遇到类似纠纷能准确地依法调处。同时他与不少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加强联系,与一些在法院工作的熟人联系,不断咨询有关法律知识。每年他都组织村里民调主任一起学习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工作制度、调解员职责、一般民事调解的程序及方法,并把制度制成版面,挂在所内墙上。
经过长期坚持学法、论案,张介力所长的法律水平、调解水平远近闻名。不少镇直机关单位常年聘他为法律顾问。镇中小学聘请他为校外法律辅导员,农村常见的诸如土地纠纷、动物伤人、婚姻纠纷、交通肇事纠纷,很多当事人都慕名而来找他进行调解,他都能以法释疑,用法律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疙瘩。
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积极构建民调网络,因势利导地开展调解工作。通过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实践,张介力充分认识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防线突破就意味着问题升级。因此,担任司法所所长的这些年来,张介力总是积极不断地争取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镇29个行政村、14个镇直机关站所、26所中小学都构建了民调网络。全镇以司法所为依托,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各村和站所都成立了民调会。各民调会配备了工作能力强的民调员。每月25日作为全镇民调例会日。在例会日,张介力所长不仅组织各村民调主任汇报当月矛盾纠纷排查情况,而且不失时机地开展以案说法培训。在重大节日、政治敏感日,张介力实施每天零报告制度,把化解责任落实到责任人。全镇形成了司法所——民调会——调解员三点一线工作网络。由于民调网络健全,新桥镇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调成率达到95%以上。新桥镇多次荣获周口市社会治安模范乡镇、信访四无乡镇,镇党委书记闫晓红语重心长在平安建设总结大会上说,我镇的平安建设荣誉获得,张介力所长主持的民调中心功不可没。
面对突发事件,作为全镇总调解大员,张介力总是挺身而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事发现场。众所周知,群体性事件突发,危害性大,后果严重,双方当事人都处在火气头上,剑拔弩张,无论劝说哪一方,稍不注意就招致人身安全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场面,作为干了半辈子调解员张介力,他从来就没有退缩过。
举一个十几年前发生的例子可见一斑。2008年3月,新桥镇蒋楼行政村五保老人蒋氏在安徽省临泉县关庙镇某村女婿张某家去世。张某在没有与岳母蒋氏的族亲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擅自把岳母拉回蒋楼村偷偷埋掉。不料第二天,蒋氏的侄儿突然发现埋错了地方。原来,张某把蒋氏与蒋氏的长辈埋在一块。自然,蒋氏的侄儿怒从火起,纠集一帮人不由分说把蒋氏的尸体扒了出来,并拉到安徽张某的家中进行“算账”。张某诚然不愿受辱,也请来了一帮人,双方摩拳擦掌,一场群体性械斗事件眼看就要发生。就在这时,有人拨打了张介力的手机。张介力正在所内调解一起车撞人理赔案件。他听说事态严重,没顾得喊上一个人,就风驰电掣般赶到了现场。他不顾危险,一下子插到双方中间:“不能打,打人犯法!”一声大喝,所有的人都被镇住了。紧接着,张介力认真询问事发经过,当场作出了调处意见,由张某赔情道歉,承担此事一切费用,双方当场表示接受。可张某的几个儿子还觉得窝囊,想再找蒋氏族亲的麻烦。张介力就把张某的几个儿子从人群中拉出来,单独做他们的工作。他说:“千万不能打架,打架对双方都不好。无论把哪一个打伤了,都要承担医疗费,把人打残、打死了要承担法律责任,你们何必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大伤感情呢?况且你们又有亲戚关系”。
在张介力的劝导下,蒋氏的族亲按照当地的风俗,披麻戴孝,备上唢呐、三令枪、铜锣,重新把老人迎回去安葬。一场冲突化干戈为玉帛。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践行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切实做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及时有效地保护他们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张介力在从事民调工作的这些年里,作为人大代表,他关注民生,心系民生,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意识,把司法为民体现在具体的办理案件中,时常为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特困人员、低保户人家,只要有纠纷需要调解的,张介力无论当事人有无社会关系、居住地有多远,家境好不好,从不让他们失望,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执法为民”和司法公正。2018年7月,石湾行政村有一低保户杨某向他反映在新桥集购买了席某的一辆三轮电动车,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车子坏了,找席某修理。席某安排自己的徒弟维修,或许徒弟所安装配件质量不合格,杨某在骑车回家的途中刹不住车子,导致杨某摔伤沟内,造成右臂骨折。为此,杨某找席某索要医疗费、营养费等。席某矢口否认与己无关,认为责任全在杨某。杨某无奈,找到张介力求公道。为了弄清杨某的车子是否属于配件问题,张介力不辞辛苦,带着配件到市区技术监督部门进行鉴定。通过鉴定,证明了席某应负的责任。为了做通席某的思想工作,张介力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席某不得不佩服地说,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张所长这个缠劲上,我也得出几千元。当杨某接到张所长送到家中的5000元赔偿金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为一名献身基层的老民调,张介力已两鬓斑白,脊背也驼了。但他表示,虽说离退休时间不长了,他将时刻保持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守护法律法规的神圣和尊严,在民众通往和谐安宁的富强之路上继续努力,做一名践行中国梦的“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