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街道人大工委】党史故事100讲 第6讲:国共合作 共创大业

2021-05-27     来源:城关街道人大工委
分享:

国共合作 共创大业



01

                      国共合作的形成

图片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虽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所以在二七惨案之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图片

                           (图为二七惨案)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尽管这个党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并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但是,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因此首先应当争取同国民党进行合作。

  关于合作的方式,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先行邀请国民党召开代表会议,经协商后,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各革新团体,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即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导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同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会议上,中共中央多数领导人开始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但马林说服了到会的人。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    

图片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晚年实现了伟大的思想转变。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亲密朋友,欢迎共产党人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图片

(图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大会上说:“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图片

                     (图为国共合作)


02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图片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图片

(图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随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 5万人。全国人民痛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越来越把希望寄托在设在广州的国民政府方面。

图片

                      (图为五卅运动)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全国大部分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着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河北)保定一带,约有兵力20万人;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盘踞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约有兵力20万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着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有兵力30多万人。他们与南方的国民政府相对立,同时彼此之间不断地明争暗斗。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响彻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

图片

                           (图为北伐战争)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图片

                            (图为大革命时期)


03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图片

 北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它们在中国集结兵力、制造事端,企图以武力相威胁,阻挡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同时开始把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看作国民党内的“稳健派”,进行拉拢。周恩来说过,蒋介石虽曾组织黄埔军校,指挥北伐,但他的军阀思想和投机思想却与他参加 革命相随而来。在大革命初期,他起了一般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1926年3月,他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的力量。他的立场就转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变为新右派。

图片

                           (图为中山舰事件)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猛烈炮轰南京,使中国军民遭到重大伤亡。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的步伐。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图片

                         (图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图片
 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图片

 

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图片



审核人:寿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