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卫西工委
卫西指河南省卫河以西、平汉线以东。现河南浚县、汤阴、淇县、淇县、汲县、延津五县。4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抗日战争时人口120余万。卫西是连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鲁豫、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地带。
中共卫西工委成立于1940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撤销转为中共浚县县委。在卫西工委存续的6年时间里,石侠风担任了4年卫西工委书记。
根据"中共浚县历史"和"中共汤阴县历史"记载,坚持在卫西工作战斗的卫西工委领导人为:
李先贤,卫西工委书记,任期2年(1940年至1941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在抗战十四年总结中提出"卫西工委作为区党委派出机关,抗战8年成绩最优秀。" 现河南省浚县境内有裴庄、原厚村两处中共卫西工委旧址,分别于2000年、2016年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冀鲁豫二地委赵书记1941年9月亲自派遣石侠风进入卫西工委,遵照当时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敌后战略方针, 具体规定了卫西工委的任务为 "扩大党组织力量,掌握武装,保障交通,搜集情报。"石侠风到达位置以后,在浚县善化山玉皇顶召开了卫西工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卫西工委的组织结构经历过几次调整:
1942年5月,书记石侠风、组织委员朱天德、宣传委员李先贤。同年增补青年委员艾林清、军事委员宋在明。
1943年夏至 1945年,书记石侠风、委员朱天德、艾林清、宋在明、傅凌云。
卫西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冀鲁豫军区在1941 年春至6月也曾建立过卫西工委。后撤销。
1943年夏,卫西工委以浚县铜山为界分成两个工委, 铜山以北仍为卫西工委,以南为四县边工委。
浚县天门会是1938年春天兴起并成立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浚县、汤阴、滑县。是卫西地区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会道门组织。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国民党、日伪等都在竭力拉拢浚县天门会,希望成为自己的力量。
浚县天门会的几位领导人,都是曾经带领民众抗击日寇的民间抗日领袖人物。如著名东江窑村民自卫抗击战傅凌云、裴庄村民打响浚县抗战第一枪常仙甫、余营抗战浚县天门会首领杨贯一。此外,国民党也派人进入到天门会担任职务。因此,卫西工委的实际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掌握、控制、争夺天门会而展开的。卫西工委遵照二地委书记的指示,依靠冀鲁豫军区内线胡紫青作好天门会上层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基层工作,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在天门会精锐武装一、四、五、十八中队建立了党支部。并由卫西工委书记石侠风亲自担任支部书记。
至1943年,卫西工委在卫西5县发展党员260余名,并相继建立了浚汤区委会、河东区委会、淇县区委会,以及浚县苏村、枋城、李黄庄、艾庄、大江窑、小江窑、大寒泉等都建立了十几个党委、党支部。使卫西大部分地区的抗日活动置于党的领导下。
卫西工委还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壮大抗日力量。中共卫西工委旧址设在原厚村开明人士程润民家中。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卫西工成功地完成了反扫荡掩护吕正操部队撤过平汉线、冀鲁豫至太行南线交通线畅通、掩护邓小平通过封锁线、掌控争取天门会、天门会武装起义等重大任务。在当地发展了几百名党员。成功地完成了上级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当时就有评价卫西工委像挺进敌占区的一把尖刀,牢牢地扎在敌人心脏地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