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冶镇人大代表团赴浙江考察报告
为了深入开展五面红旗村创建活动,铜冶镇政府组织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以游学方式到江浙一带考察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本次考察,大家现场感受到这些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这为我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现将考察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地处天目山北麓,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及余村坞而得名。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000亩(其中毛竹林5200亩)、水田面积580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280户、1060余人,党员54人。2019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视察后,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
刘家塘村位于安吉县南部,距县城12公里,村域面积7.8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含一个中心村),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27户、2140余人,党员90名。2019年村级经营性收入354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93元。2018年11月,获得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鲁家村位于递铺镇的东北部,距离县城5公里路程。鲁家村面积16.7平方公里,人口2100人,党员70人,十个党小组,辖1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农户610户。该村先后获得: “工业发展先进村”、 “2011年度美丽乡村精品村”、“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点,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十佳小康村,是2018年全国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参观点。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千米,湿地内河流总长100多千米,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湿地公园内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中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做法与经验
(一)、余村
余村“工业做减法,休闲产业做加法”,目前为止,余村大力发展休闲产业,而工业经济方面,村庄下定决心关闭了包括采矿和水泥厂在内多家工业企业。对于余村而言,“两山”理论为其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源头。因此从2005年起,余村开始探索艰难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历经六次规划调整,久久为功,率先取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成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余村人形象地把“一产×二产×三产”称之为“第六产业”,注重三个产业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除发展旅游业外,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产品加工业、办公桌椅制造业等行业。近年来,在外发展的年轻人回村就业的越来越多,他们都十分看好余村绿色发展的前景,“回家”也能实现理想抱负。是看的见山,望的见水,留的住乡愁的真实体现。
在旅游业方面,十多年来,余村始终践行“两山”理论重要思想,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家庭民宿、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荷花山景区、千年银杏树、葡萄采摘园、百岁娃娃鱼、“冷水洞”等生态景观声名远扬。2016年,余村获评3A级旅游景区,游客超过30万人次;2017年底,又入选4A级旅游景区创建预备名单,游客超过50万人次,并且村内从事旅游业的村民由28人增加到近400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余村创建的现代“桃花源”中,诗词变为现实,采菊东篱,返璞归真。
(二)、刘家塘村
刘家塘村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工业特色村,并形成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农林业为基础产业、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体系。
刘家塘村“林下经济”。刘家塘村是安吉县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工业特色村,并形成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农林业为基础产业、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体系。刘家塘村创新发展思路,将原来单纯的竹材经营转变为竹笋、林下套种杨桐、竹筒酒、竹林鸡等竹林复合经营,同时组织开展相关竹林林下休闲娱乐活动,将林业与农业、牧业、旅游业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林笋—林林—林禽—林酒—竹林休闲”五位一体的“林下经济”模式。(1)林笋模式主要以竹林的种植为主,通过对春笋、鞭笋、冬笋进行丰产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一竹三笋”模式。(2)林林模式是在竹林下进行种植杨桐、茶叶、药材、花卉、油茶、蔬果等适宜林下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林林间协作。(3)林禽模式是指在竹林下养殖鸡、鸭、鹅等禽类,是一种提高资源利用率、低碳循环的经济生产方式。(4)林酒模式是指将优质糯米原浆酒注入优质成竹竹腔,通过在竹中孕酒,以竹饲酒,酿成的酒更加天然并且附带竹身营养成分,酿成味道独特的竹林鲜酒,更是一大特色。(5)竹林休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竹林空间、发挥林区空气清新的绿色生态优势,吸引游客开展林下休闲娱乐的生态活动,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林下休闲旅游的旅游精品区。
在旅游业方面,刘家塘村将象征慢生活的蜗牛形象定为本村的品牌,通过总体规划、农旅结合,使刘家塘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身为创意无限的“蜗牛村”。在蜗牛村的整体氛围营造中,蜗牛的元素无处不在,大到景观雕塑,小到爬在树干、电线杆或者是草丛中的蜗牛小品,蜗牛语录、创意休憩椅、景观灯饰、墙绘等。同时,100多平方米的蜗牛养殖房已经结顶;《蜗牛村规》新鲜出炉;也从全国各地引进蜗牛品种,创立了安吉县首个乡村吉祥物“蜗蜗”,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让刘家塘村的品牌形象广为传播。
亮点:以老带新传帮带,支部带村,民主管村,生态美村,发展强村,依法治村,平安护村,道德润村,清廉正村
(三)、鲁家村
安吉县鲁家村推出“三方合作”发展模式。在美丽乡村规划中提出了“村+公司+家庭农场”的三方共建乡村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村”是指鲁家村的村集体,“公司”是指安吉县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村集体和公司共同持股共建构成,“家庭农场”是指通过对原有的传统农场进行改建升级后建设的家庭农场。从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监管运营三方面入手,创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鲁家村乡村振兴路径。鲁家村的“三方合作”乡村发展模式,与之前的政府单方面单主体主导、村民在其中仅仅是被动接受者而实施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更强调村民、公司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各方利益的相互制约均衡。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鲁家村的生态建设和和人居环境水平,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等产业,实现了三方合作的协调、共建与共赢发展,突破了以往传动的农业初级生产发展,同时发展了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使三产有机结合。在“三方合作”发展模式中,三方主导群体主体合理分工。
鲁家村以两山理论为指引,突出支部引领、铁军引领,在村委会周边都能看到“要想发展快,全靠支部带”的巨幅标语。大力推进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建设,全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美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亮点:无中生有,聚贤聚才;抛砖引玉,高起点规划;苦肉计,苦干帮干;树上开花,花开鲁农家,两山学院,田园综合体
(四)、西溪湿地
为了保护生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三级政府对西溪湿地全境实施了生猪“禁养”,并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外运处理。随后,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
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湿地按照一级保护区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对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这些区域,除摇橹船船工和科考人员之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为鸟类及其他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优化植被配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加强原生态治理,采用传统的驳坎方式,进行淤泥护坡、插柳固堤、捻泥清淤,对塘堤及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此外,设置莲花滩、千斤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在保护好现有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在农田、养殖场及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栖息。
经过保护和治理,西溪湿地目前共分布有维管束植物696种、昆虫867种、鸟类181种。曾经“树绿花繁、鸟飞鱼跃”的生态得以恢复,“诗画江南、梦里水乡”的美景得以重现。
三、启示与建议
(一)要注重搞好规划。对全镇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需要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芝麻盐”,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四)要注重加强产业支撑。把产业培育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利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经济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建议全镇在巩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民俗休闲等相互融合的新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走产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六)要注重挖掘文化元素。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七)要更加注重乡村社会治理。激活乡村民主自治内动力。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的主导作用,办好一方事,维护一方稳定,促进一方和谐。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八)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充分利用民企资金,更要注重利用民企现代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污水处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民企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民企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
(九)要解决资金问题。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铜冶镇乡村振兴办公室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