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造血”引擎 夯实扶贫成果

2020-08-10     来源:洪山镇人大联络站
分享:

      产业扶贫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加强“造血”功能、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生改善、增强群众认同、形成良性生态、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洪山镇人大代表通过对产业扶贫的视察和调研,为洪山镇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建言献策。

      一、基本概况

洪山镇位于洪山镇县东北部,距县城26千米,两省三县交界处,东与安徽省界首市接壤,北与郸城县相邻,下辖23个行政村、142个自然村,7.6万人,6.3万亩耕地,总面积69平方公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扶贫工作者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目标,深刻认识洪山镇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科学把握扶贫工作的着眼点和发力点,以产业扶贫为引导,积极创造发展条件、持续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洪山镇区位优势,将培育新兴业态和加快产业升级作为产业扶贫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引导,大力扶持果蔬种植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大棚种植基地、兴建扶贫车间引进优质企业入驻镇村,不断激发镇村经济发展活力,带动镇村经济效益、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目前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建档立卡户1532户6236人,其中已脱贫1463户6043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1073户4289人,脱贫不再享受政策390户1754人),未脱贫69户193人,贫困发生率0.27%。

      二、巩固扶贫成果的启发和建议

  (一)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必须切合本地实际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理清思路,坚持以政策引导发展、以产业提升发展,切合本地实际,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产业扶贫科学发展。切实发挥贫困群众参与作用、政府的关键作用和企业的带动作用。从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人口、交通、文化等实际情况,坚持统筹谋划,注重发挥当地产业优势,挖掘当地产业发展潜力,实现产业扶贫的精准化和特色化,避免陷入只注重资金投入、只注重短期效益的误区,要在促进发展方面多下功夫、在带动引领方面多下功夫,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改变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目标不清的现状,通过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优势、营造发展氛围,明确推进产业扶贫的途径和目标,拓展、深化和提升产业扶贫内涵,优化产业扶贫新格局,在创新、管理、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实现提升,促进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二)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帮扶、群众主体”原则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深化改革,创新开展“县市区+帮扶单位+企业+村集体组织十农户”产业扶贫模式,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帮扶、群众主体”为机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真正让农村优势农业资源和特色品牌走向更大市场,加快农村特色农业产业转型跨越的步伐,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和创新发展,首先在于政府的不断解放思想。政府部门要在推进市场化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村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参与、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

      产业扶贫取得实效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化。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用市场化的举措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蓬勃发展,要致力于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农户创业活力。

      产业扶贫的生命力在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打破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束缚,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开展合作,解决贫困地区市场、技术和管理创新不足的问题,由企业去牵手专业合作社和贫困群众,带领千家万户闯市场,将会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三)开展产扶贫工作,必须实干创新,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机制,新模式

      产业扶贫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取决于能否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要在改革创新上做文章,把握好当前实际,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通过创新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举措、发展机制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借力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加强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培育大发展、大创业的平台,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完善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导,创新“发展特色农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人口就业”的产业扶贫链条机制,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葡萄、西瓜等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提升产品影响力为核心,在生产加工、技术能力、品牌经营上下功夫,拓宽农户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加快农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是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鼓励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

      三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扶贫”。开展“互联网+扶贫”电子商务行动,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加快提升农牧业现鼓励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创新网络营销模式,加强与国内知名合作,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消费商业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实抓好规划。要围绕优势抓策划、围绕资源抓开发、围绕产业抓提升,强化顶层设计,围绕提升农村特色农业发展,高站位课划,高水平运作、高标准推进,进一步突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在合作发展上下功夫、在产业交融上求实效,不断挖掘产业合作潜力,用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创新。

      五是推进产业集聚。紧紧围绕本区域的巨大消费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集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与生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突出、资本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打造洪山镇产业发展增长极。


审核人:乔春华